今日古典鉴赏 马友友《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号》 马友友,1955年10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大提琴演奏者,毕业于哈佛大学、茱莉亚音乐学院。 1959年,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并和家人迁居纽约。1962年,参与了为筹建华盛顿文化中心举行的巡回义演音乐会,美国总统肯尼迪夫妇列席晚会。1971年,16岁的马友友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独奏音乐会。1976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取得人类学学位。1985年,初次取得格莱美奖最佳乐器独奏奖(无交响乐团)。1991年,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1998年,《马友友的巴赫灵感》问世。1999年,与巴伦波因协作,和中东音乐家们组成的“中东青年管弦乐团”一同在德国威玛演出,同年取得顾尔德奖。 1998年,马友友在美国注册了非营利性艺术、文化和教育组织项目“丝绸之路项目”,努力于艺术、文化和教育活动,希望经过把全世界的艺术家和观众汇集,突破地域隔阂。 假如说巴赫被历代的音乐家奉为巨匠中的巨匠,那么他为大提琴独奏写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品编号BWV.1007-1012)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它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出名于世的模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可谓独一无二,自1901年被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巨匠帕布罗卡萨尔斯慧眼挖掘并引见给世界以来,它们便成为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涵养的试金石,简直每一位大提琴家,在其艺术造诣抵达一定境地时,都会努力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为自己的保存曲目,在音乐会演出出并灌录唱片。 六部组曲的每一部均由六个乐章组成,这些乐章多为古风盎然的舞曲。 第一组曲为G大调,作品编号BWV.1007,包含:1.前奏曲,2.阿勒曼德舞曲,3.库朗舞曲,4.萨拉班德舞曲,5.小步舞曲,6.吉格舞曲。 第一号组曲——“明亮” 好像人天生而单纯的呼吸的结构,乐句产生出的能量(吸气)直到它企及某一点时而开端放松(呼气)——一种产生与衰退的过程。巴赫概念中的美丽与辉煌就在于实践上这些前奏曲都不应用旋律的这个事实,在那里只需组织,结构与韵律——方式与颜色的鲜明。巴赫不需求旋律,他的作品是以美的概念写成的:洁净的组织与音调的颜色。我不喜欢他们很悲剧地企图去强调一个不存在的旋律,这是个很傻的想法。假如他需求旋律,巴赫自己就能够写出愈加无比美丽的旋律。 当然一个人能够无休无止地去剖析巴赫的音乐,你能够剖析每个音符、每个乐句、和弦、旋律与对位法——一切音乐提供出的、还有存在于真实声音中的事物。无论如何,我只是希望专注于一些小细节,藉此解释巴赫理念的深度,同时指出这些音乐浑然天成的单纯。 分享好听的音乐和美文是一件有意义和令人开心的事情,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假如您觉得本期的内容引荐是您喜欢的,请不要吝惜您的转发,希望您分享给朋友们,让他们一同取得美好的享用。 喜欢音乐的朋友们请添加微信hymnisttang,注明音乐字样以便拉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