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句话将刘伯温的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明朝开国之前,刘伯温跟随朱元璋鞍前马后,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这样一个忠臣能臣,却仅仅封了一个伯爵,最后不得善终? ![]()
刘伯温所代表的浙东党与丞相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党一直明争暗斗,朱元璋看在眼里却不去制止,作为皇帝,他并不想看到百官一家亲场景。因为,只有相互争斗,才能让所有官员毫无保留地暴露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刘伯温是聪明人,李善长也是聪明人,但就是两个聪明绝顶的人被朱元璋玩弄于股掌之中。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李善长有一个亲信叫李彬,因为犯了罪被刘伯温抓了起来。 明初的刑罚是非常严酷的,李彬的罪行够得上砍头了。此时,朱元璋不在宫内,刘伯温按照法律要杀了李彬。 丞相李善长得到消息,急忙找到刘伯温,希望他看在两人共事多年的份上,饶了李彬。 可奈何李善长怎么说,刘伯温就是软硬不吃,甚至还把这件事写成奏折禀报给了朱元璋。 明初,所有奏折都要经过中书省,而李善长又是中书省的老大。当他看到刘伯温的奏折后,又气又急。气的是刘伯温不讲情面,急的是他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私扣奏折,要想救李彬还得从刘伯温这里找突破口。 他找到刘伯温,说道:“京城很久不下雨了,先生通晓天文阴阳,应该明白这个时候不能杀人吧?” 这句话的意思刘伯温怎会不明白,李善长想把天旱的原因归在人祸上,如果这时候再妄杀人,恐怕老天更不会下雨。 “杀李彬,天必雨!” 刘伯温简简单单回答了六个字,拂袖离开。几天后,李彬被杀,刘伯温也彻底得罪了李善长。 ![]()
这天,朱元璋单独将刘伯温叫到宫里,两人坐在花园里喝茶赏景,从创业的艰辛聊到守业的辛苦,气氛怎一个融洽了得。 突然,朱元璋脸色一变,皱着眉头问道:“李善长年纪大了,等他退休回乡后,谁可以担当丞相的重任?” “谁是丞相最合适的人选,恐怕只有陛下能决定的了。” “你觉得杨宪如何?”朱元璋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热茶。 听到这个名字,刘伯温紧张起来。杨宪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人,也是自己的得力干将,虽有能力,但做百官之首还是欠些火候。陛下如此问,恐怕是在试探,这是一个陷阱,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 “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度量,不能担当重任!” “胡惟庸如何?”朱元璋接着问道。 胡惟庸与李善长是同乡,也是淮西党成员,刘伯温知道这依然是陷阱,很聪明的没有诋毁胡惟庸,而是大加赞扬,“胡惟庸能力出众,可担当此任!” 说完这句话,刘伯温以为危机过去了,没想到朱元璋放下茶杯,意味深长地盯着他说道:“我觉得相位非先生莫属!” “我并非不可以,只是我疾恶如仇,陛下还是另选人才吧。” 正所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刘伯温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有丞相之才不说,更说自己疾恶如仇,试问,谁是恶? 刘伯温曾任元朝官员,曾组织力量铲除与元朝对抗的义军,所以在他眼中,义军就是恶。朱元璋由一介平民投身义军,与元朝摩擦不断,这里标榜自己疾恶如仇,让朱元璋怎么想? 更要命的是,刘伯温说完这句话,得意洋洋地又添了一句,“目前这些大臣中,臣未发现有合适做丞相的。” 朱元璋皮笑肉不笑地敷衍了一句,就让刘伯温出了宫,从此君臣之间有了间隙,刘伯温再也得不到朱元璋的信任。 ![]()
洪武三年,刘伯温被炒鱿鱼,返回老家青田,而作为浙东党的另一员干将杨宪,被淮西党胡惟庸找了个借口杀了。 随着杨宪被杀,刘伯温返乡,朝廷中淮西党大获全胜,胡惟庸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丞相。 身居高位者总是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胡惟庸也是如此,虽然现在执掌中书省大权在握,但他还是怕刘伯温重返朝廷,威胁自己的相位,所以杀掉刘伯温是他迫切要做的事。 此时的刘伯温在青田老家,日子虽然清苦,但贵在自在。殊不知,朝堂上胡惟庸已经安排人参了他一本。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官员说刘伯温老家是“王气”所在之地,长居此处会有造反的苗头。 朱元璋本就是多疑之人,于是下令扣除刘伯温所有俸禄,让其自生自灭。 刘伯温明白,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是最致命的,为了表忠心,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京城。因为只有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让皇帝放心,自己才能活下去。 刘伯温千算万算也没想到,这次回京之路,也是自己去往西天之路。 洪武八年,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视。胡惟庸让医生看了刘伯温的病后,开了一副药,刘伯温吃药后不久就死了。 胡惟庸案爆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伯温的。 朱元璋明知胡惟庸与刘伯温是死对头,还派他去探望,到底是胡惟庸自作主张毒死了刘伯温,还是朱元璋授意毒死了刘伯温,谁也不知道。 悲叹刘伯温聪明一生,最终却没落得好下场。 ![]()
朱元璋打天下时,刘伯温出谋划策,多次纠正朱元璋的错误思想,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为什么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只封刘伯温为诚意伯? 《明朝那些事儿》中多次提到朱元璋对刘伯温起疑心,被封为诚意伯我觉得原因有三: 1、朱元璋忌惮刘伯温的权谋之术。 2、朱元璋疑心重,担心功臣祸国。 3、刘伯温不懂得收敛,多次表现得比朱元璋聪明,让皇帝很不爽。 洪武年间,当官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上朝时提心吊胆,退朝时人头落地,是经常发生的事。刘伯温跟随朱元璋多年,虽未善终,但也算留名青史,能得全尸已是强于诸多开国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