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煤球青年。 一个85后,酷爱解读《天道》与《天幕红尘》。 每日一更,喜欢的话,请点个关注。 《天道》解析,全网首发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仅以《天道》思维,如实观照 从《天道》中剥离出一个立场,提出一个文化概念,提出一个文化认知,这都不难,同样可以站在人性光辉的角度上去透视人性,也可以站在一个觉者的位置上来看众生的无明,但无论参照什么,看到什么,我认为都是假象,假的,就是立不住的。 《天道》中最难被普通人所破解的商业密码,也正是最核心的地方,透视商业密码需要具备很多能力,不代表仅仅拥有认知就可以了,很多的作为,在普通人的眼中可能是简单,但站在一个商业的角度,那就是正确经营的决定。 当伯爵公司决定以650万的天价收购格律诗,肖亚文对此的判断是居安思危,乐圣公司的判断是落井下石,但伯爵公司的立场是什么? 商人是逐利的,如何获取最大利益化是他们所追求的,但在这样的一场商战之中,伯爵公司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入局,才能分走最大的既得利益? 不争,是伯爵入局走出的妙手,示好格律诗,挑明伯爵商业立场 1不靠近它,怎么能知道不争的所以然 当我参到这样的层次时,我感觉无比的佩服伯爵的敏锐商业判断。 伯爵公司的入局堪称妙手。如果仅为了居安思危,那么格律诗公司不值得伯爵出650万的天价。 650万的收购价格是为了区分争议标的区别,我认为多这50万已经是向乐圣公司宣明立场了。 若真没有这650万的收购协议,伯爵公司的落井下石便不能成立了。 650万的背后,是一个意象,是为了向格律诗词公司做个姿态,礼上在先。 我觉得伯爵公司的作为才是商业上能让伯爵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的法宝。 即便格律诗公司和乐圣公司合体,也无法撼动伯爵公司的市场份额。 ![]() 伯爵的市场预警反应和判断,远非乐圣公司的一堆酒囊饭袋所能比的。 事实上是格律诗公司与乐圣公司,无论谁胜诉,伯爵都要受到威胁。 伯爵公司的市场都可能会受到影响,毕竟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你想置身事外,那就等同自觉坟墓。 2乐圣公司为什么会眼睁睁跳入了丁元英挖的陷阱里面去了? 不是乐圣公司置身事外的判断,自作聪明的轻敌,乐圣公司不会输得这么惨。当贼人都已经到家门口了,都没有发现哪一个是贼人,除了输,别的就不用想了。 伯爵公司650万的天价收购的背后,足以证明伯爵公司反应速度之迅速,对事态是持续关注,这一点从商业的角度上而言,不得不让人佩服。 谈一个商业概念,谈一个商业认知很简单,但判断出一个正确的作为,决定出一个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假如乐圣公司看到了王庙村的加工厂,这场官司还打不打?如果乐圣公司从开始就预料到用法律证据是没有办法证明,格律诗公司与王庙村加工户之间的隶属关系,这次胜诉的把握与他们而言还有多少?官司还打不打? 一旦合理的成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就将把这种公司推向极地了。 ![]() 伯爵公司所掌握的情况,不会比乐圣公司多,为什么伯爵公司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 假如伯爵公司做出了跟乐圣公司相同的判断,无论乐圣公司与格律诗公司之间如何你死我活,伯爵公司都不会过度的去关注这件事情。 但这里面的一个难题就是丁元英是根据什么推断出乐圣公司与伯爵公司一定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 我认为这属于是一个新课题,要被提出来研究了。 当乐圣公司这边传递,老虎屁股摸不得的信息时,伯爵公司已经在研究乐圣公司所收到的那些信息了。 伯爵公司能赢,我认为就是赢在一个实事求是的理念上。 3乐圣公司最大的争议点就是产品成本问题,但一个产品的成本合理与否,不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条件决定的。 乐圣公司是把这款音箱先后送到9个音响生产厂家,12位音响制造行业专家,音响行业协会和技术检测部门分别进行成本评估,取得了23分成本评价意见书,评价结果全部显示这款音箱的成本高于3400元……。 经过一系列这些评判之后,最终得出的判断就是格律诗音箱的成本绝对高于它的销售价。 我认为就是这一份成本评估报告,毁掉了乐圣公司。 中国人信奉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眼见的不一定为实。 乐圣公司的输,输在不够实事求是,输在自以为是上。 但无论如何去辩证,都不妨碍看到伯爵公司的高明。 能以一个“不争”的姿态入局,这招妙手,堪称经典。 以650万的收购天价,对格律诗公司虚晃一枪,让被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只有当真了,就会有人上当,被人当牌打了。如此之下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底。 假如伯爵公司真收购了格律诗公司,就等同伯爵没有花一分钱就拿走了乐圣公司本该享有的,当伯爵公司应对乐圣公司,恐怕不是化点缘那么简单的事了,一定会把乐圣公司挤出市场。 如果伯爵公司以纳入囊的乐圣旗舰和格律诗音箱的双重优势,它至少能产生1亿4千万的市场效益。 ![]() 不论怎么赌,都是赢。 1亿4千万是650万的多少倍?这个问题不用算就很明白。而且这只是最保守的估计。 以不争的姿态入局,不是在刻意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认为是在尽自己最大的优势去瓜分既得利益。 许多问题你不成为当局者,你不会看明白,你没有真正的靠近它,也就没有办法去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面对同一个客观事实,为什么伯爵公司和乐圣公司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 真相不是讲道理。讲道理的真相不是真相。 但不得不说伯爵公司给我们上了很精深的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