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尊敬的读者,今天我们继续来说春秋。今个儿我们来谈一谈“爵位”的故事吧!一些读者在了解那个时期历史的时候,可能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春秋时,各种诸侯之爵位听起来都很上层次,你称王我称霸的。那么问题在于,这些所谓的爵位实际有多高呢? 一般来说:公认的春秋之五大霸主有二种主流说法:一是齐、宋、晋、秦、楚 ,二 是齐、晋 楚、吴、越。试想一下,那个时候的中国是没有正式皇帝的,地位最高的便是周天子,人称周王。可是这些小小的诸侯国可都是有王爵之称号的,是不是有一些夸张呢?这些称号的实际意义在哪里?作用大么?说实在的,这些“称号”实际爵位还是比较低的,只是听着顺耳、好听。 在这其中大多数都为诸侯、伯爵。在当时的周,所划分之爵位共为五等,男、子、伯、爵、公(地位由低到高)。写到这,聪明的读者应该可以分析出所谓的“楚庄王”,他的真实地位究竟如何啦!所谓的“王”字招牌,说白了就是为了唬人,给自己抬自己呢!哈哈。 楚国作为一个最后强行挤进来的“蛮夷”,地位当然不会有多好了。当时的中原各“先进国家”一度很瞧不起楚国没有自己的“文化”“礼仪”,天子也难以对其分封,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这个所谓的“万乘国”甚至不如十里小国的爵位!面对这样的窘境,楚国的君主肯定不会甘休呀!因为不甘,所以楚国则是先后共有三次自立为“王”,直到最后大家都称了王才和别的国家没啥太大的区别。 除了楚国之外呢,其他的一些霸主国也都是相同的情况啦,他们都是索要一些好听的封号来自己给自己册封,由于之前自己的爵位相对较低,就算是称霸称王的感觉也不太爽,总是感觉有些不带劲、低人一等,所以最后干脆直接找周天子索要一个悦耳的封号,或者是干脆自己封自己一个霸气的号,周天子也没辙呀,人家不来灭他就烧香感谢了,还敢多言人家索要封号么? 如此观之:爵位不是实力的绝对象征,他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美好的称谓而已。这些公爵的称号一部分是按照周天子的友好程度所划分,一部分就是上古皇帝的后代,实际意义并不大!这些爵位在周朝开始之时是有一定作用的。当时的周朝拥有实力来控制这么多的诸侯国,制定了一些制度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他们。不同的爵位之间、定位也有所区别。东周诸侯国不再理会天子,爵位也就变成了过家家似的玩耍罢了。最后这些封国的公爵,灭亡的灭亡、战败的战败,也就是所谓的礼崩而乐坏!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唯一有大用的就是国家的军事实力,自己国家的硬实力强劲的话,即使是所谓的爵位较为低,也没一个诸侯国敢放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