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历经几千年而不衰,与它的历史渊源和它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关。 从上古时代开始,自华夏民族诞生之日起,中医药学就问世了,我们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他们的实践,以及对于天地人的感应,尤其对自己身体的好奇,不断探索,不断思考,慢慢摸索出一条治病救人的大道。 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思人事,想用一种方法将这三者联系起来,想了很久,在地上画了一个一字,这一笔便蕴含出了无穷的道理,从大道至简,大道如一,万物归宗的无极,然后到太极,再到阴阳五行,这便形成了中医药学的哲学指导思想。 从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汤伊尹对于中药方剂学的实践,秦越人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临床实践。诞生了中医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汤液本草》,《难经》,再到后来,东汉张仲景感叹时事,奋起学医,博采众方,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再加上自己临床中的治疗经验与心得体会,反复思考摸索,撰成了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融合理法方药为一体,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同时代被人们所熟知的神医华佗,发明了五禽戏,被后人作为强身健体的运动疗法所推崇,以及一些广为流传的治病方法,一直被后世医家继承发展着。 汉朝之后,各代著名医家相继涌现,晋代的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全元起,唐朝的药王孙思邈、王冰,宋朝的钱乙、许叔微,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朱丹溪、刘完素、张子和,明朝的李时珍、张景岳,清代的叶天士、傅青主、薛雪、吴鞠通、王清任、王孟英,近代的张锡纯、冉雪峰,以及后来的施金墨、邓铁涛等这些国医大家,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发展,为祖国医学事业奋斗终身,更为了中华人民的健康事业不懈奋斗。 直到现在,仍然有一批又一批的中医大家为中医药学事业努力着,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往小了说,它的理论可以治病救人,往大了说,它能兼济天下,中医药学秉承着天人相应的原则,因为我们人类与天地同处于自然之中,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事实如此,为什么中医药学能不断出传承着,是因为自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所以中医药学仍然有它的用武之地。 在治病过程中,中医药学始终坚持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不离阴阳,理法方药,层层递进,它是在治生病的人,做到了真正地以人为本。 尽管这些年随着国内西医学的不断发展,西医学的优势仿佛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要首先想清楚疾病的本质以及人活着的意义,再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值得庆幸,因为我们还有祖国医学,我们生了病,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当然我也想说,老百姓找到一个好的中医也很难,所以我也想呼吁更多的中医学者,能潜心下来精研医术,这样才能对的起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同时也能更好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乃至世界人民健康事业服务,人民健康,祖国乃至世界才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