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过,为了尽可能避免创业路上的失败,我们最理想的状态是沿用他人曾经使用过、并得到市场验证的有效商业模式。 但问题就是,原创者最排斥的就是模仿、抄袭者。事实上,在商业模式的构思阶段,很多创业公司就已经把“如何防止抄袭”列为头等大事了。 而商业模式本身作为一个公司核心价值的根基所在,一般来说,也是对外保密的,外人轻易也难看得懂。就像现在中国市场上,激战正酣的一批辐射全国的生活服务性大平台,我们很难猜得出来,它下一步到底要往哪儿走。 这样大规模的烧钱,到底后期要怎么做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再接下去延伸服务场景,赚到钱。 再说,不管在哪条赛道上,和已经在场的巨头,用同样的武功套路去搏击,都不是明智的选择。这个时候,我认为好的做法还是多看看国外的案例,适当改造,为我所用。 当然,要避免那种已经如日中天,在国内如雷贯耳的大公司,它们多半在国内已经有了复制版。最好的做法是学习正在探路或者稍微小众一点的企业。 日本有一家叫 Pegapay的创业公司,它做的事情说出来,就不是所有人都明白。 Pegapay是一个比特币的支付平台。创始人的想法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游客来到日本,有了Pegapay,他们就可以省去换汇的麻烦,直接使用比特币进行支付了。 比特币是神马玩意儿?难道是全球通用的货币?怎么听上去像淘宝币一样?它们真的能用来境外购物吗?关税怎么算? 我也和你们一样,对比特币零认识。虽然听过几次它的大名,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和游戏币划等号。所以,在查阅Pegapay的相关资料时,脑子里也打上了无数个问号。 其实,和其他网络虚拟货币相比,比特币还是多出很多技术和知识含量的,现实中,也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获得了合法的货币地位。 比特币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日本数学家中本聪提出的一种数字货币的概念。从本质上说,它其实就是一堆复杂算法所生成的特解。特解是指方程组所能得到的无限个(其实比特币是有限个)解中的一组。而每一个特解都能解开方程并且是唯一的。 以人民币来比喻的话,比特币就是人民币的序列号,你知道了某张钞票上的序列号,你就拥有了这张钞票。 而“挖矿”(解数学题)的过程,就是通过庞大的计算量,不断地去寻求这个方程组的特解。这个方程组被设计成了只有 2100 万个特解,所以比特币的上限就是 2100 万。 2014年9月9日,美国电商巨头eBay宣布,该公司旗下处理支付的子公司Braintree将开始接受比特币支付。该公司已与比特币交易平台Coinbase达成合作,开始接受这种相对较新的支付手段。 虽然eBay市场交易平台和PayPal业务还不接受比特币支付,但旅行房屋租赁社区Airbnb和租车服务Uber等Braintree的客户公司,将开始接受这种虚拟货币。 因此,在作为比特币发源国的日本,产生Pegapay这样的创业公司,我们也就不奇怪了。但比特币到底能不能成气候,甚至走上主流货币的中心舞台呢?我们不得而知。 Pegapay团队也承认,目前东京开通比特币支付的商家比例还非常低,另外,境外购物是需要缴税的,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尽管如此,Pegapay还是很有信心,他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比特币将会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化的购物场景。而现在,正好是入场绝佳的时间窗口。 是不是这样,我们真的不好预测。只能说,Pegapay为我们做了一个示范性的探路。但因为普通创业或投资者实在对比特币的知识储备太少,不太能跟得上业内人的思路。 所以,我的建议是,还是做做看得懂的生意。 但比特币支付这样的创业企业,也不失为我们开阔眼界、拓展思路的一个观察对象。 毕竟,隐藏在各种商业门类下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要么做今天的领头羊,要么和现在的流行趋势保持一定的距离,集聚力量,做明天的先锋。 再来看看,日本在二手奢侈品成熟市场基础上升级版的“复古”生意。也就是说,不仅是暂时买不起一手奢侈品的人想买二手奢侈品,而且,那些有收藏癖好或者怀念“中古”风味的人,还会有意识地去“淘”某某大牌某某年的纪念款。 这些人不图低价,只图“重现旧时风采”。 外婆婚礼上戴的卡地亚戒指,你会喜欢吗?愿意出高价购置吗? 对于日本的年轻人来说,买“中古货”早已成为一种流行。在日语中,“中古”就是“二手”的意思。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奢侈品大繁荣之后的萧条,此后,人们减少购置奢侈品,并出售自己的“藏品”。 也正是这段期间,日本二手奢侈品店的数量从1000多家暴涨到1万多家。 可以说,日本有着全球最成熟、最正规、性价比最高,同时规模也是最大的复古市场,许多绝版货只有日本才有,很有收藏价值、升值空间大。 特别具有诱惑力的是,在日本,你很可能低价“淘”到高品质的复古品,非常物超所值。 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念大二的学生林达说,国内二手奢侈品店陈列都是几年前的款,供“捡便宜”的人来选购。 但在日本的二手店,你可以看到不少十几二十年前的款式。 在复古风盛行的当下,日本的二手复古店一点也不比欧洲的跳蚤市场差。至于价格,真正是“白菜价”“良心价”。 这真是一股奇怪的风。时尚大牌每年都迫不及待地推新款,(市场后款推前款,前款从此是路人嘛),忙得脚打后脑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用户群亲睐复古的旧物呢? 探寻这批消费者的心理,就会发现,他们买复古、穿复古,不是要成为那个年代的人,而是要把它穿得更时髦。 一件上个世纪50年代的衣服或一双60年代的鞋子,穿上它,自己就像变成了当时的主角,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 在很多日本年轻人眼里,复古是一种精神。因为它述说的是那个年代的故事,买到它的人则有责任把故事接着讲下去。 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复古的东西,应该说,市场正在慢慢打开一扇小门。 有人开了微店,专门出售日本的复古物品。据说,货源都来自日本拍卖行和最大的二手店。很多二手包包和饰品都出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历史甚至更久远。 但对比日本,中国的二手奢侈品市场都还处在比较幼稚的发育阶段,复古市场多少显得有些超前。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满大街的LV和爱马仕,就和前几年的中国一样。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奢侈品行业逐渐萧条,二手奢侈品店随即繁荣起来。 如果演变路径相似,那么中国现在正处在一手奢侈品降温、二手奢侈品逐渐兴起的阶段。 2014年,包括Giorgio Armani和Dolce&Gabbana在内的奢侈品商先后关闭了位于上海外滩的旗舰店。 离它们不远的名表品牌百达翡丽、珠宝名牌宝诗龙也一并撤出。爱马仕也多次表达了撤离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想法。 来自财富品质研究院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消费者手中,可以二次流通的奢侈品总价值约为3000亿元。 而事实上,中国目前的二手奢侈品店只有1300家,差不多只有日本的1/10。 与此同时,一项针对北上广三地消费者对二手奢侈品购买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60%的北京受访者表示,想将手中的奢侈品变现,但只有34%的受访者流露出购买二手奢侈品的意愿。 出售意愿远远超过购买意愿的情况同样出现在上海。 这也是中国二手奢侈品市场未能得到充分发育的后果:消费者不是不想买,而是有顾虑。 目前,国内没有专门针对奢侈品鉴定的行业标准,是真货还是假货全凭商家说了算。但在发达国家,奢侈品产业链十分完善:法国开设了奢侈品管理专业,日本的奢侈品鉴定师凭执照上岗。 但我相信,当中国对于二手奢侈品这个新兴行业,设立了行业规范,培养出专业性强的鉴定师和第三方鉴定机构,这个市场一定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再加上中国消费者消费层级的提升, 复古市场在时间上来说,应该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同样具有探路性质的还有美国的“阅后即焚”“用后即焚”的创业项目。 最新消息,Snapchat的用户突破了一亿,直接威胁到了著名图片社交公司instagram的地位了。 Snapchat是干啥的?亮点在那里? 简单地说,它是一款由斯坦福大学两名学生开发的一款“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利用该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拍照、录制视频、添加文字和图画,并把它们发送到自己在该应用上的好友列表。 这些照片及视频被称为“快照”(“Snaps”),而该软件的用户自称为“快照族(snubs)”。 这还不是最亮眼的,市场上分享类的软件已经太多了。 Snapchat最主要的差异化功能在于: 所有照片都有一个1~10秒的生命期。用户拍了照片发送给好友后,这些照片会根据用户预先设定的时间,按时自动销毁。 而且,如果接收方在此期间试图进行截图的话,用户也将得到“警告”或通知。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款“阅后即焚”的应用?伊万·赛普吉尔(Evan Spiegel)是Snapchat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他说,人类已经进入了“过度分享”的阶段。尤其是那些一出生就被数字技术包裹住的年轻人。 他们可以用智能手机随时捕捉可分享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并不都是美好的。 就像年轻人偶尔想干点偷砸车窗玻璃、毕业时撕掉书本的“坏事”。即时共享一下可以助兴,永久记录,就没啥意义了。 Snapchat这种“阅后即焚”的功能,为年轻人互相发送“不雅但助兴”的照片提供了安全平台。 因为这些信息不会在网上留下痕迹,父母们也无处可查。 当然,这种功能也满足了那些想要发送商业机密或者敏感信息的用户。 Snapchat本来只是斯坦福大学一门产品设计课的作业,没想到“看过了,就焚毁吧”的创新想法大受资本吹捧。 2013年2月8日,Snapchat 获得1350 万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在 6000 万到~7000 万美元。 6月7日,Snapchat 完成新一轮1亿美元的融资。2015年1月3日,Snapchat刚刚完成了4.86亿美元的融资。 拥有类似功能的还有一家名叫“Burn it”( 焚毁)的公司,主打一款临时通讯人管理软件。也就是说,用户在这个软件中添加联系人,设定保存时长。 到期后,该联系人就会从用户的通讯录上自动消失,而且他再来电,也会被屏蔽。 这主要是为了应付在线约会、打私家车、拼车等生活方式盛行后,带来的个人隐私安全的问题。 想联系就联系,不想联系随时“焚毁”。 中国适不适合,具不具备“阅后即焚”的文化和现实土壤?我认为,是存在的。据说95后、00后都不爱上微信,因为不想让父母亲看到自己发送的东西,他们的活动空间主要在QQ上。 至于怎么满足现代人的隐私需求和个性化的消费特征,各位创业者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毕竟,探路者只是示范,我们还得自行走出一条路来。 欢迎大家加我的QQ或微信个人号:531531319 我的微信公众号:zhengde1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