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劳力士水鬼五代演变历史》之后,今天重新码一篇相对来讲更接地气的《万国Mark马克六代演变历史》,用简单的话语聊聊万国Mark马克:故事要倒回1940年代,当时Royal Air Force英国皇家空军想为飞行员配备一款优秀的手表。可是那个时代并没有GPS全球定位系统,飞行员只能使用手表与六分仪,这是当时最精准的导航方式了。但是飞行员身处的环境非常的恶劣,首先驾驶舱的电子仪表带有强烈的磁场,其次飞机在高空低空间飞行导致温度和气压变化大,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手表走时的精确程度。
于是British Military of Defense (MoD)英国国防部制定了一个关于飞行员军用手表的严苛标准,代号6B/346。最后,IWC万国和JLC积家达到标准通过层层考验拿到了这笔订单,开始生产飞行员军用手表。由此揭开了万国Mark马克六代演变历史。所以说马克系列并不是万国的专利,或者说只能由万国生产。积家也是有权利和理由生产的,只是万国和积家是一家人,没有必要窝里斗。 第一代 1948年至1984年 Mark11(马克十一)
搭载的是万国自产的Cal.89手动机芯,表壳内具有软铁内罩,保护机芯免受磁场影响。旋入式表镜可抵受骤降气压而不致松脱。在接下来的几年中,IWC万国表共为皇家空军生产了超过8000枚军用马克十一腕表,直至1981年,才在皇家空军作为精密导航腕表退役。在军用腕表之外,表厂还生产了约1500枚民用版本。最后一批腕表于1984年交付零售商。从1948年至1984年,Mark 11这一代一共生产了36年之久。 马克十一的正确拼写方式为“Mark11”,而不是“MarkXI”,因为在二战结束不久,皇家空军便放弃以罗马字母作为编号方式,而采用阿拉伯数字作为计数手段。 第二代 1994年至2000年 MarkXII(马克十二) 沉寂10年之后,Mark XII (马克十二)在1994年登场了。第二代的马克系列的名称采用的是罗马字母,而不是之前的阿拉伯数字,和第一代不同。原因在于使用罗马字母的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传统,所以万国品牌决定还是延续下来(估计是为了逼格)。 这一代的马克12相较Mark 11变化非常的明显: 首先,自动机芯替代了原来的手动机芯。 然后,时针.分针的长度均有增加。 其次,表壳尺寸虽然没有改变,还是36毫米。但是表把上的纹路变粗。 再者,增加了日历功能。 最后,盘面样式改变。其中字体改变,比如数字“4”字由平头变成尖头,数字“11”由光棍变成了尖头。表盘六点钟位置出现了“Mark XII ”和“Automatic”字样。十二点钟位置用“IWC”标志替代掉了原来冗长的“Internation watch co.”并标注万国公司所在地“Schafhausen”,这样有利于品牌宣传和辨识度提高。
第三代 2000年至2006年 Mark XV(马克十五) 2000年, Mark XV(马克十五)面世。这里,品牌跳过了马克13和马克14两个型号,因为这两个数字在东西方文化中是不吉利的数字。 这一代的马克15和上一代的马克12外形大体一样。 主要的改变是万国迎合大表潮流,将原来的36毫米表壳加大到了38毫米。日历窗口的位置靠里面移动了一点,除此之外,字体加粗,便于辨识。
第四代 2006年至2012年 MarkXVI(马克十六) 2006年,马克系列的外观又经历的较大改变。 首先,尺寸再次增加1毫米,变宽达到39毫米。 然后,12点位置的三角夜光标志上移。 其次,时分针由老款的平头针变成了阔大的菱形针,秒针尾部加宽。这一设计明显是为了复古B-uhr。(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空军供应军表的五家厂分别是 A. Lange & Sohne朗格, IWC万国, Laco, Stowa和Wempe,共生产了 1200枚左右的飞行员表,史称B-uhr,B-Uhr乃德语Beobachtungsuhr观测表的意思) 最后,数字刻度的字体恢复到和第一代的马克11一样,只是数字“4”变成了开口版本。 第五代 2012年至2016年 MarkXVII(马克十七) 表壳尺寸越来越大,第五代的马克加了2毫米,外壳达到了41毫米。
第六代 2016年 MarkXVIII(马克十八) 精简至核心元素。与之前的马克17相比,这款马克18省略了长款的日历窗口,表壳直径缩减至如今的40毫米。12点位置的三角形夜光标志重新被置于分钟圈之下,此外,数字略微加粗,五分钟刻度则变得更为纤细。 另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面向大众消费者的第2.3.4代马克更新换代的周期都是6年,到了第五代的马克17就缩短到了4年,提前了2年。这是因为马克17是最丑,最不符合原始风格的设计原因吗?市场不接受,提前出局? 精心研究腕表知识,细细品味钟表情怀。 唯一微信平台号:ydw915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