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豪爽豪迈的湘云 在《红楼梦》49回“香娃啖膻”之后,曹雪芹又在62回写了“湘云醉眠”,将湘云性格的天真娇憨,得到了最充沛地渲染! 在《红楼梦》中,大凡称得上“姑娘”级别的,数史湘云的人缘最好。 跟她的开朗豪爽相比,薛宝钗生为女儿生,却并无多少女儿性。显得太世故、太老成、太世故、太有心机,少女的那种未谙世事的纯真,简直荡然无存。 跟她相比,林黛玉的心性之强,抵达女儿的顶点。尖刻、敏感、耍“小性子”、心事又多。而史湘云则天性释放,自由自由,大大咧咧。 跟她相比,迎春显得太木讷、脆弱、缄默寡言。即便是老妈子、丫头在自己的跟前吵翻天,也无法自行处置。而史湘云在知道邢岫烟由于生活艰难,不得不当掉衣服来打点迎春屋里的下人时,就竟敢跑去质问迎春,为岫烟仗义执言。 跟她相比,探春又显得太无情、太能干、太泼辣、太凶猛。为了奉迎贾母、王夫人、王熙风等,探春竟跟自己的亲妈赵姨娘都“拉距离”、“摔脸子”;而史湘云的心却是热的,除了与众姑娘接近,还对那些曾服侍过她的小丫头,也格外地当心妥当。 跟她相比,惜春也显得太孤僻、太不入世、太没有意趣了。惜春住在大观园,成天参禅礼佛,似乎是个局外人;而史湘云到大观园只算是作客,但只需一去,就给大家带去一些欢乐。 二、并非“名士自风流” 从名义上看,史湘云是一个天真生动、一直长不大的孩子,但细读“红楼”仍可看出,她就像是被丢在鱼缸中一条凄美的金鱼,纵有再多的眼泪打转,也只能抛洒在深水里。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论起湘云的出身,虽身在大富大贵的史家,但还在襁褓,父母就离女而逝,从此只能寄于叔父之家。她从小就未受过父母的心疼,比起黛玉来,似乎更为可悲可叹。 固然她在家中的状况曹公未做多少交代,但袭人曾对宝钗说:“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的神色,在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做不得主。她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未几的东西多是她们娘儿们入手。为什么这几次她来了,她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她就说她在家累得很。我再问她两句家常话,她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嘴里含含糊糊说不说的。我看她的形景儿,自然从小没爹娘的苦。我看见她,也不觉得伤起心来”。宝钗也通知袭人:“上次她就通知我,在家里做活到三更天,若是替他人都一点半点,她家的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呢。” 可见湘云不只得不到亲人的关爱,而且还要像仆人一样接受着生存的重负。 “三春”以后,贾家大势巳去、宫殿须臾坍塌。依据原文和“砚子斋”说她极有三个可能,一曰嫁给卫若兰,一曰嫁给冯紫英,一曰跟了贾宝玉。但此一时非彼一时,无论嫁给谁,又有哪个真正能给她带来点希望和光明?(若真嫁给冯紫英,更落得“丈夫早逝,儿子早夭,自己孤寡终老”的结局)。而《红楼梦》自身就是一幕最大的苦情戏、悲结局,而她在众人面前的“兴致十足,宴饮嬉戏、打趣、划拳、猜谜、行酒令,多半还是小孩的“真戏假做”,哪来什么真的“名士自风流”? 观大观园的众女儿,一人一个红楼梦。她们光华四溢、姿容绝世;她们带着念念不忘的爱与哀愁,以及最简单的世俗愿望,或光鲜、或低微、或压制、或挣扎、或凄良、或自由懒散地活着,但是等候她们的结局永远都是一次梦醒、一场虚幻、一片灾难、一声叹息。 【作者简介】 作者系中国管文科学研讨院特约研讨员、 《大家传媒》副主编、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