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宝-喀邱瑞及编辑美国苏非邓斯蒂文斯和艾微杜思;英文译中文:华人田心 第二部:原始激动与进化认识进程(上) 往常让我们想象一个无认识的灵魂。本初,灵魂无印象(业相)且无认识。因而在该阶段,或者说在该状态,灵魂无浊(浊体)、精体、或心体,由于惟有浊、精和心印象(业相)的存在,才干产生浊、精和心体;惟有这些体的存在,才干使浊、精和心界的存在成为可能。所以最初灵魂对浊、精和心体没有认识,也认识不到其自我,灵魂自然没有对浊、精和心界的体验,也没有对超灵( Paramatma)的体验。灵魂的这个无局限、无印象、无认识的静止状态回荡着一个激动,我们称之为第一激动”(要认识自己的第一个激动)。第一激动潜在于帕若玛特玛中。当我们把帕若玛特玛比作无量无限的海洋时,当我们说帕若玛特玛取得第一个激动时,也能够比方说,无量无限的海洋取得了第一激动或心血来潮”。在无限里,有限和无限均被包含在内。 那么,这个第一激动是无限还是有限呢?它是先有限后无限,还是先无限后有限?第一激动是最有限的,但这第一激动却属于无限。这个最有限的第一激动属于无限的“海洋-帕若玛特玛”,无限的这个潜在的最有限的第一激动的显现,却被局限于无量无限海洋里的一个最有限的点。但是,由于也是最有限的潜在第一激动的这个最有限的显现点在无量无限的海洋里,因而第激动的这个最有限的显现点也是无限的。经过第一激动的这个最有限的显现点(它也是最有限的),无限之影子(该影子属于真实时是无限的)逐步地显现并不时地扩展。潜在的第一激动的这个最有限的显现点被称作“噢姆点”或“创世点”;这个点是无限的。 创世的第一激动点:OM! 随着第一激动的回荡,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也同时呈现,使灵魂客体化,成为无限的最绝对相反且最有限的浊对应。由于第一激动的这个最粗浊的第一印象,无限大灵得以第一次体验。无限大灵的这个初次体验,即它(大灵)在与无局限、无印象、无认识状态的一体性里,体验到某种对立性。这个对平面验在无限大灵的永世、不可分的稳定中惹起变更,某种爆发自动呈现,其反冲或者说巨震给无认识大灵的无认识注入(与帕若玛特玛的不可分状态似乎分别的)第一点认识。从而扰乱了无限大灵的不可分均衡与无认识静止。但由于大灵是无限的,它从反冲或震动中所取得的、对其表分别性的绝对相反和最粗浊的一点认识,也自然且必须是有限的第点认识。与对其原始无限状态的绝对对立而的体验相比,大灵所获取的这第一点认识。显然是最最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在本初,当无印象的无限大灵第一次取得印象时,它所取得的第一个印象乃是一个绝对粗浊的印象。它(大灵)所取得的第一点认识乃是最最有限的。在那一瞬间,无限大灵的无认识同时实践体验到对最粗浊第一个印象的最最有限的第一点认识。这个无限与永世的大灵的确取得了认识,但这种得之于印象的认识,却不是对其永世状态或其无限大我的认识,而是因最粗浊的印象而对最有限的认识。 如下文所述,假如灵魂认识到印象(业相),那么它就必定要体验这些印象,而为了体验印象,灵魂的认识就必须借助于适合的媒介来体验它们。有什么样的印象,就有什么样的对印象的体验,也就必须有什么样的体验印象的媒介。也就是说,印象带来体验,而要体验印象,就有必要运用恰当的媒介。因而,由于无限、永世和无形的大灵往常有了对最最浊的第一个印象的最最有限的第一点认识,灵魂的该最最有限的第一点认识,显然且必定地要应用最最有限和最最粗浊的第一个媒介,来体验最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这里为了便于有限的人类认识,只须指出这一点就够了,那就是灵魂的最最有限的第一点认识,在体验最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时,把自身集中于一个适合的最最有限和最最粗浊的媒介上,不被察觉地差遣(无形体的)大灵将其无限、永世的大我与这个作为其第一个媒介的最最粗浊和最最受限的有限形体加以联络与认同。不可分的大灵的第一点认识,经过第一个媒介体验第一个印象,这在灵魂里制造了一个倾向将其永世、无限的大我与最有限和最粗浊的第一个形体相联络和认同。(作为对立性的种子,第一个形体被第一激动的回荡自动地播下,第一次以二元的方式,不被察觉地萌发与显现。)当其新取得的认识使它与有限、粗浊的形体或媒介联络和认同时,灵魂的认识实践上使无限、永世、浑一的无形大灵体验到它是那个有限、粗浊的形体。 这样,无认识灵魂所取得的认识,不经过一体性和与超灵的认同来体验真实,而是经过二元性和与浊体的认同来体验幻相,在与浊体联络并逐步获取或进化越来越多认识的同时,因一系列的体验而大量增加各种无数的印象。 为了更分明而细致天文解灵魂所取得的认识经过进化过程而逐步展开的方式,让我们对有认识灵魂的状态加以调查,即灵魂的认识与作为有限和最粗浊媒介的石形体联络、灵魂因而开端与石头认同的那个状态。实践上,灵魂的认识开端应用石形体,仅仅是在经过不同种类的形体,阅历无数周期和时期的各种体验之后。这些形体中有七大不同种类,它们属于最最有限和最最粗浊的气体,以至不为普通人具天文解或想象为方便起见,我们才从刚刚开端与石形体联络认同的有认识灵魂的那个状态谈起在石形体中也有不同的种类,而灵魂的认识不得不依据灵魂印象的不同,逐一应用这些种类作为适合的媒介,来体验在石形体中逐积聚的各种无数印象假如我们把石头当作(体验)最粗浊印象的一个媒介,那美?存于超灵里的灵魂,往常则以最有限的认识,经过石形体这个媒介体验最粗浊的印象。就这样,永存于超灵里的无限、浑一、永世的(无形)灵魂,在用最有限的认识体验最有限的浊印象时,应用最第一个种类的石头这个最有限的浊媒介(“最第一”表示最最初的一个)因而灵魂自动却不被察觉地被迫与石头认同。灵魂与最第一个种类的石头的认同,产生了最粗浊的有限印象,经过对这些印象的无数不同体验,在若干时期和周期后,最有限的浊认识逐步地在灵魂里得到更大进化。最终,当体验达至极限时,灵魂逐步脱离与最第一个石头种类的认同,该石形体被放弃。灵魂往常有一段时间没有媒介,固然已进化的最有限的认识,连同最第一个种类的石形体(它刚被放弃)的最粗浊的有限印象一同保存下来。往常无任何媒介或形体的灵魂,认识到最有限的印象(业相)。但只需认识仍集中于印象灵魂就必须体验那些印象。因而,为了体验被放弃的最第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印象,灵魂的集中于被弃石形体印象上的认识,开端与最下一个种类的石形体联络。灵魂同于这个石头种类,灵魂的认识经过与最下一个种类的石形体这个新媒介的联络,开端体验最第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印象。 这里需求认识的最重要一点是,当灵魂的认识脱离与一个形体或媒介的认同,并仅仅保存己脱离的形体的印象时,这些印象经过另一个适合的媒介被体验逐一在灵魂的认识与下一个媒介或形体联时。但这下一个媒介或形体,总是由灵魂所联络与认同的上一个形体种类的强化印象铸构成的;即便脱离形体之后,这些印象仍被灵魂的认识所保存。 就这样,对(灵魂的认识经过不同种类的石形体逐一体验的)无数印象的无数不同体验,引向灵魂认识的更大进化。 经过若干时期和周期的体验,最终抵达这样的阶段:灵魂的认识倾向于使灵魂脱离以至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而且,固然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被灵魂所脱离或者说放弃,但迄今所进化的最有限的认识,却同被放弃的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最有限的浊印象一同保存下来。往常无任何媒介或形体的灵魂,认识到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最有限的浊印象(业相)灵魂必须求体验这些印象。为了体验最最后一个石形体的印象,灵魂与另一个媒介逐一金属形体逐一联络与认同。这个金属形体媒介仅仅是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印象的铸品而已。换言之,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是由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印象铸构成的。就这样,永存于超灵里的无限、永世的无形灵魂,经过已进化的认识,与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联络认同,同时体验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最粗浊的有限印象。有不同种类的金属形体,正如有不同种类的石形体。灵魂的认识应用这些无数不同种类的金属形体,作为体验所积聚的无数不同印象的媒介。依据因不同的媒介或形体种类而对各种无数印象的各种大量体验,灵魂的认识进化也相应地取得并积聚动力。就这样,随着越来越高种类的形体的进化,灵魂的认识进化周期继续进化更多更高的认识同时体验与耗费被脱离的更低种类的形体的印象。经过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之媒介,灵魂的认识体验并耗费了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全部印象。当最最后一个种类的石形体的全部印都耗竭时,灵魂的认识便脱离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放弃那个形体。但认识往常却保存着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这些印象,往常被有认识的灵魂所体验逐一经过它跟最下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联络与认同。该形体只不外是有认识灵魂放弃或脱离的最第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一条由不同种类的金属形体构成的链因而被发明出来,灵魂(或更精确地说,灵魂的认识)与每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联络且脱离,耗费并获取各种印象。在体验这些印象的时分,灵魂也随着越来越高种类的形体的进化,同时进化了越来越多的认识经过若干时期和周期之后,灵魂的认识最终跟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联络与认同,以便体验灵魂刚刚放弃或脱离的最倒数第二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这个永存于超灵中的灵魂,固然是无限的和无形的,却发现自己是金属。 在与不同种类的金属形体加以认同的时分,灵魂开端依据它对石形体和金属形体的体验,相应地同时体验浊界。包含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金属的金属形体,如包含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石头的石形体一样是无机的,无生命的和固体的灵魂(或更确切地说,灵魂的认识)在与石形体和金属形体认同的时分,发现自己与石形体或金属形体为一体,从而体验到自己是无机的无生命的和固体的,并且在石形体和金属形体的整个进化期间,在浊界体验这些无机的、无生命的和固体的状态。灵魂的固体、无生命状态是生命和能量依旧潜在的状态,固然认识有了更大的进化。因而在这个固体状态的形体不能自行活动(也就是说,它们不能有随意运动):与这些无生命和无机的、生命和能量依旧潜在的固体相联络的灵魂的认识,倾向于在浊界坚持横卧、水平姿势而非纵向或直立姿势。经过若干时期和周期的经过各个种类的金属形体,对各种无数印象的无数不同的浊体验之后,灵魂的认识最终以至与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脱离。灵魂与最最后一个种类金属形体的认同从而被放弃:像通常一样,有认识的灵魂再一次暂不认同于任何的形体(也就是说灵魂往常无任何形体)。在有认识灵魂的这个状态,由于没有可联络的形体,灵魂的认识仅仅集中于刚刚被放弃的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上。因而在这个无形体可认同的状态,有认识的灵魂仅仅认识到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 有认识的灵魂必须耗费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这些印象逐一经过灵魂的认识用某个适合的媒介体验这些印象。那个耗费或用尽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这些印象的适合媒介,即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 这个种类的植物形体,仅仅是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已。 往常当灵魂的认识与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联络时,因而有认识的灵魂倾向于与那个形体认同,并实践上发现自己就是那个植物形体类,完整忘了它(灵魂)乃是无限、永世和无形的这个事实逐一且永在超灵( Paramatma)里。在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这个状态中,灵魂的认识依据它曾经体验的印象和对石形体金属形体和植物形体的分别体验,相应地体验浊界。在如此体验浊界的时分,与植物形体认同的灵魂认识,往常体验到它是植物,并且具有半无生命和半有生命的属性。有认识的灵魂往常经过这个植物形体,在浊界中坚持垂直、站立姿势。固然该形体不能独立地站住,它却应用其它媒介的支持来坚持直立姿势。固然如此该形体依旧不能够把随意运动的体验赋予灵魂的认识。当最最后一个种类的金属形体的印象被灵魂的认识经过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所耗竭时,这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便被放弃(也就是说,灵魂的认识脱离这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有认识的灵魂再一次体验到它没有形体,固然已进化的认识仍在。灵魂的已进化的认识往常集中于刚刚被放弃或脱离的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印象上。为了体验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这些印象,灵魂的认识(它往常无任何的形体)应用一个适合的媒介,即最下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这最下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仅仅是最第一个种类的植物形体的印象的固化铸品而已。 (第二部:下~ 待续) 2020-11-28 于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