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绘画,虽未设立机构庞大的图画院,但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绘画活动有宋、明画院之盛,所取得的成就大为可观。宫廷绘画的内容亦多种多样,有为统治者装点风雅的正统文人画,装饰宫廷的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应召创作的帝王肖像和行乐图等。以山水为主者,大多以“四王”为依归。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以摹古见长,山水画继承董其昌,师承宋元体系,特别推崇黄公望,笔墨传统,法度严谨、底蕴深沉,颇得元人神韵,深受皇家喜欢,被奉为画坛“正统”,稳占主流位置,大有一统天下之势。画家们争相追求“正统真传”,或远溯“元四家”,或近法“四王”。王原祁甚得康熙皇帝宠遇,故其画格亦成一时习尚。王原祁的随从弟子中成就卓著的有唐岱、张宗苍等。此辑含括了大观·古代书画夜场的王鉴《仿许道宁山水》、王翚《松壑垂纶图》、张宗苍《蓬莱仙境图》、唐岱《仿董巨山水》,望识者珍爱之。 “士气作家俱备,一时鲜有敌手” 王鉴,字玄照,以避康熙讳改字圆照,号湘碧,复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末曾任廉州太守,入清不仕,优游林下,以书画自给,是个有节气的遗民。画得董其昌指授,复纵观其所藏宋元名画,浸淫熏陶,自成一格,与董其昌、王时敏、邵弥、杨龙友同为“画中九友”之一,又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复与吴历、恽寿平并称为“清六家”,是清初传统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 Lot 415 王鉴 (1598—1677) 仿许道宁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37×26.5 cm. 约0.9平尺 题识:仿许道宁。王鉴。 钤印:鉴(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王鉴》2印,129页) 鉴藏印:高平郡淡泉氏珍藏书画章、后山所藏、盛昇颐印、古香堂尹氏藏 王鉴《仿许道宁山水》部分一 王鉴《仿许道宁山水》部分二 此件曾经盛宣怀之子盛昇颐、“萱晖堂”主人程琦递藏。可参阅中国嘉德2006春季拍卖会“萱晖堂珍藏”专辑。程琦(1911-1988),字伯奋,号二石老人,又号可庵。斋号双宋楼、萱晖堂。安徽新安人。其父程秉泉是大古董商,与清末大藏家裴景福(1854-1924)相交。他珍藏的历代书画至为丰厚,由董源、巨然、燕文贵、宋徽宗、苏东坡、赵孟頫,到明四家、清四僧。其藏品集《萱晖堂书画录》,于1972年影印出版。 王氏愈到暮年画笔益尖细紧密,与他人愈老愈苍拙简率的常态有别。可见其用墨的造诣,湛然沉郁,墨彩焕发,功力非比寻常。此幅丛树密林,重岗叠嶂,青溪蜿蜒,曲径通幽。王鉴此帧,虽尺幅而有千仞之概,万里之势。密不塞实,重不伤韵,浑穆苍厚而有静气,读之令人有身历其境,萧然林泉之思。观其落款方式,当是仿古册中之一开,虽失群,但仍不失为精作。 王鉴是清初“四王”中功力特别深沉的一个,他在中年罢官、山河易色之后,便墨耕自给,成了一个职业画家。不像王时敏那样作画时断时辍。他纵观古今,以自己的笔墨及对青年后学的殷切接携,希望中国文人画传统之正脉能得传之久远。他对宋元各家的绘画特征的解析并使之规范化的笔底演绎,无疑在当时难见古人名作的状况下为后学起了桥梁的作用。 “五百年来,惟石谷一人” 顺治八年(1651),十九岁的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遭到王鉴的赏识。第二年,王鉴将这位年轻人举荐给王时敏(号烟客),王翚的才气震动了烟客。王时敏遂倾其家藏亲身教导这位青年才俊,并丝毫不吝惜对他的溢美之词:求其笔墨真切,形神俱似。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者,五百年来,从未之见,惟石谷一人而已! Lot 414 王翚 (1632—1717) 松壑垂纶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甲申(1704年)作 125×63 cm. 约7.1平尺 题识:黄鹤山樵松壑垂纶图。甲申中秋,海虞王翚橅于澄怀馆。 钤印:王翚之印、石谷、耕烟散人、沧江青丝(3、4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王翚》55、60印,97页) 签条: 1.石谷子松壑垂纶图神品。怡府旧藏。光绪戊申(1908年)夏四月,樊山樊增祥题。 2.耕烟散人仿黄鹤山樵松壑垂纶图。怡府旧藏本,今归赵廔秘笈。丁丑(1937年)五月,冯超然题签。钤印:慎得居士 鉴藏印:怡亲王宝、明善堂览书画印记、思寒斋秘笈印、曾藏张氏静荫园 出版:《中国名画》第三十七集,图12(怡府藏),有正书局,1921年。(《中国名画》下册,第672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 王翚此幅《松壑垂纶图》仿王蒙笔意,长松密林,叠巘层岩,茅舍隐于幽谷。左下角现出一片空阔水面,士人正在清溪中垂纶而钓。万木叠翠,丹林尽染,画境邃密,笔墨苍秀。解索皴和牛毛皴互用,寄秀润清新于厚重浑穆之中,望之郁然深秀。 王翚《松壑垂纶图》部分一 王翚《松壑垂纶图》部分二 王翚《松壑垂纶图》部分三 王翚《松壑垂纶图》配青花瓷轴头 有正书局《中国名画》目录及内页 甲申为康熙四十三年(1704),王石谷七十三岁,是其盛年佳制。暮年时期的王翚即便已至七八十岁的高龄,他年轻时几可乱真的摹古功力也不减分毫,可见其用功之深,这一时期其作品以衰老劲辣为主,笔墨严谨、画道精进,墨色淡雅,艺术造诣更深。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石谷画密而不疏,然一落笔,便思传世,故老年尚无懈可击。”王翚后期的作品多数持续了中期的体貌而更求筋骨老苍,仍以大幅为多,丘壑多姿,草木丰茂,或综合诸家化为己有,或在阐释一家中融入他家,显现出自家的精熟。 “怡亲王宝”为允祥藏印。爱新觉罗·允祥(1686-1729)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封为怡亲王,其藏书之所曰乐善堂,大楼九楹,积书充栋。珍藏不只数量多,质量也属上乘。雍正八年(1730),怡亲王之子弘晓(1722-1778)袭王位。据考,怡府藏书自弘晓而盛,有《怡府书目》传世。怡府的珍藏为天下稀有者甚多,弥足可贵。“怡亲王宝”藏印有规律可循,大多钤盖在画幅的正上方,可参见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黄公望《九峰雪霁图轴》、王蒙《葛稚川移居图》、朱端《烟江晚眺图》。此幅《松壑垂纶图》是王翚盛年极用心之作,出版于有正书局《中国名画》,曾经怡亲王、赵云壑、张碧寒、赵从衍递藏,又有樊增祥、冯超然题签条,配有青花瓷轴头,望珍爱之。 “艺苑于今谁巨擘,中吴宗苍真其人。” 张宗苍是王原祁的再传弟子中,最为声名显赫的。《石渠宝笈》著录张宗苍的作品多达116件,岂但画作被收载的数量最多,而且还有不少画幅上有乾隆皇帝的题诗,可见他在宫中的位置之高以及得到皇帝喜欢的水平。 Lot 408 张宗苍 (1686—1756) 蓬莱仙境图 立轴 设色绢本 乾隆十三年(1748)作 162.5×94.5 cm. 约13.8平尺 题识: 闻道蓬莱别有春,五云深处隔凡尘。 松迷鹤径浑无路,花暗箫声不见人。 沧海日华翻贝阙,三山霞气逐飙轮。 刘郎自是神仙侣,何用天台更问津。 乾隆十三年夏六月上澣,橅松雪翁意,吴郡张宗苍。 钤印:终身好入名山游、张宗苍印、墨岑、馆娃宫畔人(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张宗苍》33、19、22、38印,943、944页) 签条:张墨岑仿松雪翁蓬莱仙境图。古槐书屋藏绢本精品。 出版:《北晨画刊》(第二卷第八期),第1版,1934年10月6日。 张宗苍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关于他的生平,各种画史上有详略不一的记载。胡敬《国朝院画录》:“张宗苍,字默存,一字墨岑,号篁村,自号太湖渔人,横渠十七世孙,吴县黄村人。工山水,出黄鼎之门。乾隆间以主簿衔需次河工,十六年南巡,献画册受特知,供职画院;十九年授户部主事,逾年以老乞归。”其他史料的内容与此大同小异。 此幅《蓬莱仙境图》作于乾隆十三年(1748),此时张宗苍尚未进宫供职。《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了他曾担任过担任河工的主薄职务。据载,张宗苍抵达北京的确切时间是乾隆十六年(1751)的五月,是与另一位宫廷画家徐扬一同进入宫中供职的。进入宫廷的张宗苍,便特地在如意馆内作山水画。 张宗苍《蓬莱仙境图》部分一 张宗苍《蓬莱仙境图》部分二 张宗苍《蓬莱仙境图》部分三 本幅中,张宗苍自题仿赵松雪笔意,画中蓬莱仙岛位于沧海日华之中,三山霞气旋绕,仙鹤棲于海中的巨石上,突兀之状,与尘世间相隔绝。仙境之中,惟有松涛声,不见人迹。山石块面感十足,着浅淡的石绿,苍苔点点,隐现于烟霞与波澜间。整幅画作大气澎湃,构思紧密,皴染冷静,苍厚华滋,确有其独到之处。 乾隆皇帝十分观赏张宗苍的画艺,经常在他的画上题诗,《乾隆御制诗》中多有记载,如“学王无刻划,似米不懵懂”;“历来诗画要法古,不贵形似贵得神。艺苑于今谁巨擘,中吴宗苍真其人”;他在乾隆十八(1754年)或十九年就已分开了宫廷。张宗苍在宫中只供职了两三年,时间很短暂,可是却有大量的作品,能够想见其每天一定是笔耕不辍。胡敬撰《国朝院画录》,这样评价张宗苍的山水画:“宗苍山水气体沉厚冷静,多以皴擦笔钩取韵致,胸次高卓,一洗画院甜熟之习,即便伏处衡茅,亦当传世。” 御赐“画状元”唐岱 唐岱是众多宫廷画师中的佼佼者,历经康、雍、乾三朝,“深荷两朝知遇”。据《清史稿》记载:唐岱,字毓东,满洲人。康熙中,以荫官参领。从王原祁学画,丘壑似原祁。供奉内廷,圣祖品题当时以为第一手,称“画状元”。历事世宗、高宗。高宗在潜邸,即喜其画,数有题咏,后益被宠遇。唐岱专工山水,以宋人为宗。少时名动公卿。直内廷久,笔法益进,人世传播者转稀。著《绘事发微》行世。《读画辑略》:唐岱,字毓东,号静岩,又号默庄、知生等。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满洲正蓝旗人,旧系红兰主人宗室蕴端(1671-1705)属下。 Lot 407 唐岱 (1673—1752后) 仿董巨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丁卯(1747年)作 188.0×104.0 cm. 约17.6平尺 题识:画中董巨犹吾儒之有孔颜也,元四家皆宗焉。岱少嗜绘事,知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私淑董巨,孜孜有年矣。然不能登古人堂奥,但借笔墨以娱情,聊存昔贤遗意,挥洒以遣兴,不须问世,自怡而已。岱籍隶宁王殿下,仰荷吾王明达乐善,礼贤怜才,出藏纸命画,岱世受深恩,何敢以老钝辞。谨仿董巨法,虽不能得其神韵,或亦似乎梗概万一耳。乾隆十二年,岁次丁卯孟冬,谨呈王殿下赐鉴。唐岱敬画并题,时年七十有五。 钤印:岱字毓东、考古、御赐画状元、忠孝传家(1-3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唐岱》5、6、7印,834页) 鉴藏印:多罗宁郡王印 自雍正初期正式进宫,至乾隆十一年(1746)分开宫廷,唐岱供奉宫廷达数十年。《清宫外务府活计档案总汇》中记载:雍正六年戊申(1728),命唐岱为“西峰秀色”后北面围屏画通景。能够判定,在雍正六年以前唐岱曾经供职于清宫内廷。由《石渠宝笈》及其《续编》、《三编》目录统计,列于唐岱名下的作品共计28件,乾隆帝“数有题咏,后益被宠遇”,其作品和理论在画院称誉于时。 是图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时唐岱七十五岁。依据款识与画面所钤宝玺,此作乃唐岱为“多罗宁郡王”爱新觉罗·弘皎所作。弘皎为怡亲王允祥四子,雍正八年(1730)其父薨,后被恩封为多罗宁郡王,并命其“世袭罔替”。因怡亲王允祥为正蓝旗主,唐岱亦从属正蓝旗,故而称为“岱籍隶宁王殿下”。此图作于其分开宫廷后一年,故而心态较为放松,又因绘赠“主子”,故用笔恭中见松,是一件难得的佳作。唐岱岂但继承了其师王原祁的画格,更由于远承宋元名家,长期供奉于内廷,并与郎世宁等外籍宫廷画家合笔,落墨造景亦有所创新。 唐岱《仿董巨山水》部分一 唐岱《仿董巨山水》部分二 唐岱《仿董巨山水》部分三 画面层峦挺秀,绵亘不绝,佳木奇茁,蓊郁葱翠;山间烟云洋溢,流云浮动;湖水潋滟,明丽俊秀;湖岸偶见两间屋舍,参差有致。笔墨娴熟,勾勒出一幅气势雄阔,雅意怡人的佳境,给人以如临其间、如览其圣之感。细览此图,果真古人气候:规划充溢,层次繁密,笔法苍秀,表示山水之翁郁、草木之华滋。笔墨之功显然千锤百炼、出神入化,山石勾勒与皴擦点染,卓见功底!这属于一种对传统的更新与复归,是一件难得的书画精品。宜其能得二朝宸赏如此! 唐岱作为王原祁的嫡传弟子,师法宋元,以“正统山水画”为基本,长期从事宫廷绘画,遭到宫廷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作品富有装饰性,以契合帝王对绘画作品的审美需求。然其既能作画、工诗,又能著书,如《绘事发微》、《乐善堂集》等,实属当时画坛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