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500 年前后,中国正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道儒法墨等思想爆发之时,而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同样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哲学家。当我们说起西方轴心时期的思想哲学史,你是躲不外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的。 在古希腊,一切学问都可称为哲学。诺贝尔文学奖者,剖析哲学的开创人罗素是这样定义哲学的: “哲学,是某种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关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学问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索;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实质、延展基本规律、人的思想与存在的基本关系等普遍基本问题总体认识世界观理论体系研讨的学科。对物质世界已被证明为正确的东西叫科学,一切尚无法证明的东西都是神学,哲学包含科学和神学(形而上学)。 人生短短几十年,要阅历无数困苦、斗争、挣扎,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罗素用一句话就解释分明了: “对恋情的盼望,对学问的追求,对人类灾难无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简单而又激烈感情,支配了我的终身。”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哲学主要研讨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之类的问题,我们称之为 “自然哲学”。依照理论出场时间的先后次第,又可分为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菲斯学派、爱利亚学派。 米利都学派 开创人泰勒斯,主要门徒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阿那克萨戈拉。泰勒斯以为 “万物源于水”,以为“万物皆有灵”,除了哲学他还喜欢研讨数学,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 阿那克西曼德以为万物不定,从哪来回哪去;阿那克西美尼以为 “气是万物之源”,提出“物质一元论”;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物质世界的“种子说”,成为其后“原子唯物论”的先驱。 毕达哥拉斯学派: 开创人赫拉克利特,以为 “万物源于火”。他有一个著名的结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以为“人一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爱利亚学派: 开创人巴门尼德,是色诺芬尼的学生。色诺芬尼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第一个提出了:是人发明了神 ,而不是神发明了人。巴门尼德在教员学说的基础上提出, “存在是万物之源”。爱利亚学派主要门徒芝诺、麦里梭。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是后世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流派“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水岭。 四大学派的集大成者应该是米利都学派的德谟克利特,他的教员留基伯,是 “原子唯物论”的奠基人。德谟克利特学问广博,是个全才,他以为“万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虚空”,主张“道德的规范就是高兴和幸福”。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和虚空理论就同道家的有和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德谟克利特不招认有神,以为灵魂也是原子构成,是个规范的唯物主义者。他以为万事皆有因果,倡导民主自由、倡导道德教育,跟后世柏拉图的理论逆来顺受。 四大学派的研讨者多是贵族,所以他们以获取学问为高兴,苏格拉底则以为研讨这些问题对解救国度没什么理想意义。所以苏格拉底开端研讨人,研讨人类的伦理问题,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英勇,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聪慧,学问是怎样产生 ……哲学研讨开端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苏格拉底的巨大,就在于此。 苏格拉底 ——我独一知道的是我的无知 苏格拉底(前 469 年—前 399 年),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个雕琢匠,母亲是个产婆。苏格拉底终身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都穿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考究。 关于物质,苏格拉底是看淡的,关于精神,苏格拉底最终还是倒向了神。苏格拉底曾三次从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示得顽强英勇,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四十岁左右,苏格拉底成了雅典的远近出名的人物。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在他周围,向他讨教。 苏格拉底喜欢经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人思索,其教育的措施又叫 “苏格拉底反问法”。在教授某种概念时,他不是直接通知学生答案。而是先抛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假如人家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整天找人说话,讨论问题,探求谬误和聪慧。他在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 ……与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什么是忠实?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谬误? 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把雅典比作一匹骏马。他的任务就是紧紧叮着雅典,随时随地指责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精神。最后苏格拉底这只 “牛虻”,被控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落青年和反对民主等,判处死刑。 弟子不忍心看教员享福,为他制定了越狱计划,苏格拉底却拒绝了。假如我有罪。那么政府抓我就没错,这是我该呆在的中央。假如我没罪,那么我就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走出监狱,这不等于自己认罪了吗?苏格拉底于是饮下毒酒,终年 70 岁。 柏拉图 ——有理想在的中央,天堂就是天堂 柏拉图(前 427 年 - 前 347 年)。与苏格拉底不同,柏拉图生于一个较富有的雅典奴隶主贵族家庭。青年的柏拉图起初打算继承家族传统而从政,但后来雅典与斯巴达发作战争,政府更迭。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国度政体感到失望。于是开端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 约公元前 387 年回国,柏拉图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创建了柏拉图学院,学院课程包含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柏拉图早期的哲学思想属于唯理性主义者,追求从细致个别的事例之中,归结出共性与普遍性的理念认知,在综合剖析与归结总结中,使个人认识从个别上升到普通,从现象看实质。中期,柏拉图哲学思想受苏格拉底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理论的影响,逐步构成属于其自身的认识论、本体论、辩证法体系及国度学说。晚期则主要是对前期哲学思想的批判、修正与弥补。 为了延展理性 , 柏拉图还提出了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与启示式教学措施的想象。以学生的心理特性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依据柏拉图的见解,国度公民子女为国度一切,由国度担任教育和哺养,男女对等受教育。分为 5 个阶段:学前教育阶段 0~6 岁,注重早期教育,注重游戏;初等教育阶段 7~16 岁;军人教育阶段 17~20 岁;哲学家准备教育阶段 20~30 岁;哲学家教育阶段 30~35 岁。学生受完这一阶段教育后成为哲学家,就能够执政,一方面执政;另一方面要继续学习,到 50 岁,能治国,就成为哲学王。 柏拉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勾勒了一个乌托邦,他将国民分红卫国者(统治者)、士兵和普通人民,分别代表聪慧、英勇和愿望,普通人民各司其职担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卫国者和士兵没有私产和家庭,国度实行的是共产主义。哲学王就是有道德、有思想、有聪慧的哲学家,担任扞卫国度,制定顶层设计、政策落实推行。 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这不就是中国老子、孔子心目中的统治方式吗?但是理想生活是残酷的,抑止、次序在强大的物质愿望面前摧枯拉朽。柏拉图后期也进行过深思,逐步将法律引入国度的政治管理中,在《政治家篇》及《法律篇》中恢复了私有财富。中国的道德仁义礼法一样,东西方不约而同都选择了依法治国,殊归同路。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更爱谬误 亚里士多德(前 384- 前 322 )。亚里士多徳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自幼父母双亡,在亲戚家长大。 17 岁先进入伊索克拉底的雄辩术学校学习,后转入柏拉图学院。从 18 岁到 38 岁,跟随着柏拉图学习哲学二十年。亚里士多德很尊重教员,但却丢弃了教员所持的唯心主义观念。亚里士多德觉得教员不置信眼睛所见,耳朵所听的真实事物,简直有些舍近求远。他主张经验论,经过对客观事物察看、剖析、总结(归结法),去发现谬误。 公元前 347 年,柏拉图逝世。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赞同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亚里士多德无法忍耐,待了两年后,便分开了雅典,开端到各地游历。 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校友赫米阿斯的约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由于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杀害,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分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们一同来到米提利尼。 公元前 343 年,由于亚里士多德声名显赫,被统一希腊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相中,征招回故乡,担任年仅 13 岁的王太子的私人教员,这位王太子就是日后的亚历山大大帝。四十二岁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首领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构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 338 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打败了雅典,合理他雄心勃勃要统一整个世界时,却于公元前 336 年被刺客刺杀。年仅 20 岁的亚历山大继位为王,告别了书斋,告别了哲学,开端了马背生活,开启降服世界的征程。 公元前 334 年,亚历山大带领马其顿军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出征波斯。亚里士多德则回到了雅典,并在亚历山大的资助下树立了学校。学园的名字吕克昂——以阿波罗神殿左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个习气,即边讲课,边散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由于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散步的哲学”。这个学派,也因而得名“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在教课之余,笔耕不辍,写了大量的著作:《工具篇》、《逻辑学》、《物理学》、《政治学》、《修辞学》、《形而上学》、《诗学》等。著作触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习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还修建了一座大型的私人图书馆,里面珍藏着当时世界里已知的动植物标本。听说,亚历山大曾经叮嘱他的园丁、猎手和渔夫,让他们把能搜集到的动植物标本,都给亚里士多德送去。 政治上,亚里士多德继承延展了教员柏拉图的思想,他推崇民主制与君主制的分离,主张城邦与公民利益均衡对等,提出议事、行政、审问的分权学说。民主自由对等、三权分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度认识形态,从源头追溯是出自苏格拉底的时期。 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国王病故。音讯传到雅典时,马其顿沸腾了,叛变的狂潮袭来,雅典人开端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不敬神罪”。他将面临着一场残酷的审问,风烛残年的亚里士多德明智地选择分开雅典,选择自我逃亡,他宣称绝不给第二次扼杀哲学的立功机遇。公元前 322 年,这位名垂后世的哲学家就在苍凉的境遇中病逝了,终年 63 岁。 凭着铁骑和武力树立起来的亚历山大帝国也开端支离破碎,成了几个独立的小王国。随着古希腊城邦先后被马其顿和罗马占领,古希腊文化堕入内忧外患的衰退期,哲学家达观主义心情蔓延。代表人物是伊壁鸠鲁,以为世界本原是源自和虚空,人生目的是追求高兴,大家及时行乐,摆烂躺平。公元前 212 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希腊殖民地叙拉古被罗马军队攻陷,正在城内做学问的阿基米德与世长辞。 古希腊群贤时期,落下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