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1370),随着北伐、西征的终了,明太祖朱元璋以为天下基本大定,对跟随自己身经百战的诸将领论功行赏。这就是大明开国后的第一次大封功臣。 在这次封赏中,共有六个公爵,二十八个侯爵,以及二个伯爵,总数为36人。这36人中,假如认真剖析,发现大部分都是淮西勋旧,且多是武将。文臣中只需李善长和刘基二人。 或许很多人对朱元璋的这次分封颇为不解,为何刘基的功劳不再李善长之下,仅仅封了一个伯爵呢?要知道,李善长的俸禄是四千石,而刘基却只需六百石,两者相差不是一丁半点。 其实这也不难了解,刘基获封诚意伯,真实是由于他归顺朱元璋较晚,资历也缺乏,假如爵位过高,容易惹起非议。 但爵位并不能阐明一切,从唐宋以后的状况来,所谓的爵位不外是虚衔,就是面子上好听一点,至多也就是俸禄优厚一些,而在政治方面,主要还得看实践的官职。 假如从官职方面来讲,刘基与李善长的差距就没有那么大了。在明初的政治格局中,李善长、刘基是中枢机构中的两大支柱,互为牵制。 明开国后,朱元璋在中央树立中书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这三个机构并称为“三大府”。其中中书省为正一品衙门,总理政务;大都督府和御史台均为从一品衙门,分别执掌军事和纠察百官。 李善长执掌中书省,为中书左丞相(正一品),其下有平章政事(从一品)和左右丞相(正二品)。刘基则是御史台的第二号人物,他担任的是御史中丞(正二品),仅次于左右御史大夫(从一品)。 不外需求指出的,当时担任左御史大夫的是汤和,担任右御史大夫的是邓愈,他们虽说都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而实践上他们却是挂名,大多数的精力还在军政上。因而,刘基实践上成了御史台的当家人。 从朱元璋的这个人事布置来看,固然刘基在爵位上远远不如李善长,但在实践的政治位置上相差并未几,而且刘基又属于浙东集团的首领,与李善长的淮西集团构成了抗衡。 朱元璋让李善长执掌中书也是正确的选择,这与他在战争年间担任的职务是分不开的。自江南等处行中书省成立以来,李善长都是朱元璋的重要辅佐。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后,李善长就是中书右相国,后来朱元璋改尚右为尚左,李善长又成了中书左丞相,因而能够说,李善长在明朝开国时担任中书左丞相可谓是实至名归。 但事务常常具有两面性,朱元璋其人猜狐疑很重,且皇权与相权自古就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在战争年代,这种矛盾尚不明显,但进入战争年代,这种矛盾就凸显出来了。到了大封功臣时,因李善长与刘基的矛盾又日趋猛烈,朱元璋对李善长也就不那么放心了。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身边的资深幕僚,曾经掌管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中书省十多年之久,既能当顾问,又能参与机务,还能调和诸将,再加上他获封太师、韩国公的高位,可谓根深蒂固,这不得不让朱元璋有所担忧。 上面所说的还是客观要素,就是李善长自己的性格也是有缺陷的。好比洪武元年(1368)八月,刘基奉命纠察依附李善长的中书都事李彬的违法行为,并最终将其处斩,结果李善长发起众多官员向朱元璋弹劾刘基,所系朱元璋没有听信李善长的意见。 其实,李善长的这种做法很不明智,他将自己在百官中极高的位置裸露在朱元璋的面前,以至会让朱元璋产生挟百官强迫自己就范之感,这只能增加朱元璋的猜疑。 李善长功高震主且颇为自傲,这让朱元璋产生了改换丞相的想法。他可能也有意让刘基出任这一职务,并就此讯问刘基的态度。但刘基却说了一句极为聪明的话:“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着重强调了李善长的不可替代性。 刘基的这句话说得十分有艺术,名义看起来是在维护李善长,但话中所说的“勋旧”及“能调和诸将”,却是朱元璋最担忧的中央,能够说,刘基彻底击中了朱元璋的痛处。于是,洪武四年(1371)正月,大封功臣后不久,李善长致仕,彻底分开了中书省。 客观地说,对朱元璋或是大明建国来说,李善长的功劳更大,资历更深,在封爵方面优于刘基也是理所应当。可朱元璋擅于驾驭群臣,对他来说,在政治方面提升刘基更有利于自己,这正是刘基爵位不高而政治位置高的基本缘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