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学问# 钟表计时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名表深受民众欢送,好比百达翡丽等更是成为位置的意味。 西方钟表传入我们的历史最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欧洲传教士利玛窦随身携带一大一小两个“自鸣钟”,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万历皇帝龙颜大悦,十分喜欢,将其视如珍宝,从此西方钟表开端在明、清皇室中盛行一时。 那么在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前,老庶民是如何计时的呢?其实啊,我们老祖宗的聪慧一点也不逊色于西方文化。下面我们清点一下我们古代的四大“名表”。 青铜漏壶 第一种漏刻。漏刻又称沙漏,望文生义以漏壶滴水或者漏壶流沙来标注时间的装置,是我国古代最古老原始的计时方式。依据历史记载,从古老的黄帝时就曾经采用漏刻。经过不时改进,逐步演化成二级漏壶、四级漏壶,使计时更为精确。 第二种香篆。香篆也被称之为“更香”,是用一种特殊木料制成的盘香,有点相似于往常的蚊香。在香篆上放置一颗金珠,当香熄灭到一个时辰时金珠自然落下,用以提示时间。香篆特别耐用,一盘足够一天计时,而且精确度很高,所以运用十分普遍。 第三种圭表。圭表相对而言体积比较大,合适在较大的公共场所运用。好比紫禁城前的日晷,这曾经很接近于西方的钟表了,一个圆形石盘,中心插一根与盘面垂直呈90度的铜针,应用日影来测定时间。晷针在晷面上映射日光的影子就是当前的时辰,“立竿见影”的典故就源自于此。但是圭表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只能在晴天有作用。 第四种辊弹。辊弹相关于前面三种“钟表”来说比较小众化,宋朝《小学绀珠》的记载,辊弹是一款降生于唐朝的特殊装置,由唐代僧人文诰发明,是在巨型的屏风上,把竹管以“之”字外形贴上去,然后在竹管的上下两头套上铜莲花,把十个圆形铜弹依次投入竹管,屏风上的木牌会随着响声来翻牌,就此精确记载时间。它一次“投弹”代表一刻,一昼夜大约记载一百二十刻,但古代时间刻度,是一昼夜一百刻,依然存有误差。 往常,随着科技延展越来越好了,往常有了手机,手表,智能AI,但是在我们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要多多回头看看古代人和事,不时的探求和研讨,才能够新陈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