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毅衡 底本里有哪些元素? 分层方式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哪些东西只能存在于述本中?哪些东西只能存在于底本里?哪些东西能同时发作在底本与述本里?恰特曼说述本就是方式,就是表示;底本就是内容,就是事情。那样的话,双层方式就太容易呈现紊乱,由于方式与内容经常很不容易分辨。卡勒的抨击就击中了这个关键:《俄狄浦斯王》的述本不只是方式,述本对情节的进程提出了决议性的请求。 那么,到底底本的构成元素,与述本的构成元素,有什么基本区别?里蒙-基南以为述本在三个方面是“独立于底本的”(底本所无的):“写作作风”(例如方言颜色)、“言语”(不同文字的译文)、“媒介”(言语、影像、姿势等)。申丹指出后两者是同一回事,底本无作风,也无媒介,是地道状态的事情。布拉尼根指出,电影的“氛围音乐”,(也就是“非叙说声响”,电影情节中没有映出声源的声响),不呈现于底本。看来他们都同意一个见地,述本中的方式成分(例如标点符号),不是从底本取得的。 申丹更进一步以为:普通状况下,方式要素只呈现于述本,不呈现于底本,例如先锋小说“有大量无故事内容可言的纯文字游戏”。但是她以为相当多状况下,“一个要素同时既属于底本层,又属于述本层,底本与述本之间的界线变得含糊不清”。她举出的例子有“间接引语”(人物言语叙说化);“人物视角”(属于底本的人物感知,与属于述本的叙说者感知混合);以至第一人称小说(既是叙说者又是人物)。因而认识流小说(叙说说的不时是人物的思绪)可能从头到尾难以分辨述本与底本。她的意义是,叙说者属于述本,人物属于底本。只需叙说者采用人物的立场,放弃叙说者的权益时,双层就合一。也就是说,述本的元素假如从底本直接取来,就不再有分层,因而述本的许多中央无法区别双层。 笔者以为申丹的敏感是对的,但或许应当更普遍化:申丹说述本的某些成分属于底本,笔者以为述本一切成分,不论是方式还是内容的成分,都来自底本,也就是说,整个述本,都是与底本“双层叠合”的:述本的任何成分,都是“同时发作于述本与底本”。述本中的一切,无论是方式还是内容,都选自底本,没有被选择的留存在底本之中不显现,曾经被选择的显现于述本,但依然存在于底本中:述本的元素与底本中的其他元素的区别,只是有没有被选择,从而能否显现于述本而已。 在叙说行为中,被选择的不只是事情与情节,还有方式要素,以至也包含布拉尼根说的“氛围音乐”,也呈现于底本中:底本并不是只提供“内容”,底本提供一切能够组成述本的元素。因而,当述本决议从底本当选取间接引语表白某人物的话时,其他引语方式也在底本的备选之列。 述本中呈现的一切,都存在于底本之中,《俄狄浦斯王》中“一个”与“一群”,在底本中都存在,只是述本中最后选择沿着“一个”来进行。假如如卡勒所说,这是俄狄浦斯“自认其罪”,就证明俄狄浦斯这个人物的确具有“俄狄浦斯情结”:他宁愿放弃对自己有利的辩护方式,由于他感到了潜认识中罪孽的诱惑。 本文出自《广义叙说学》第二部分第三章“底本与述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由于篇幅缘由,援用注释请见原书。 编辑︱王一霖 视觉︱欧阳言多 程都丨“终极因”的符号学计划——皮尔士因果理论的启示 痛悼|著名认知符号学家索内松逝世 张蓓蓓 张晨暄丨论妈祖图像的艺术生命方式——基于苏珊·朗格艺术符号理论 书评|武文晓评胡一伟《戏剧符号学教程》 赵毅衡|《广义叙说学》· 叙说在选择中产生 假如这篇论文给你带来了一点启示 请点个“ 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