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历史是需要被人知道,也需要被人铭记,而某些有误解的过“过去完成式”,则需要我们解开误会。如何解开,我们就需要揭露真相。 汉语词典中对于真相的解释是,“真相永远只有一个,打开真相的钥匙是事实。真相必须通过事实才能找到,事实揭示了真相的一个或者多个面向,真相比事实更完整,它是事实的360度展现。” 换句话说,事实不和真相划等号。 听起来抽象的关系,放在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中,我们即可清晰立体理解。比如这部《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作为一代影坛传奇人物,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前后捧得5座奥斯卡小金人。今年90岁了,但他始终没有停下过关于电影创作的努力。 近几年他的创作喜欢聚焦普通人身上的不平凡之事,比如《萨利机长》。 而这一次的《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伊斯特伍德再一次用镜头对准小人物的非凡人生一刻。 影片也是又一次源于真实事件的影视化讨论,改编自1997年杂志《名利场》上的一篇同名报道。 影片叙事手法平直却富有闪光点,将事件复杂性和人性多面紧密集合在一起。同时也对造成这种“哀歌”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当FBI探员因为证据不足,无奈对于朱维尔颁发了无罪通知时,他还在信誓旦旦的说“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是我相信是你干的”。每个人都以为找到了事实的真相,到底什么才是真相呢? 要了解真相,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事实。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 朱维尔之所以被怀疑为罪犯,是因为他身上具有太多的自杀式爆炸嫌疑犯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一种事实存在。他多年不交税,冒充警察,满屋子的枪支,甚至会制造炸弹,岁数很大却一直没有结婚,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对执法者有先天的向往等等。 当这些现象堆积在一起时,警察很自然的将他列为头号的嫌疑人进行调查和控告。假相是事实,真相也是事实。如何确定到底哪些事实才是真相呢? 在现实中,是由执法人员凭借其理论知识、训练素质、工作经验根据现场环境、人员举止以及相关联信息作出的主观判断。有了主观判断才会有后期的证据整理和调查,这也是朱维尔被诬陷的很重要的一步。 这种主观的判断依据不同的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个体的差异从而会导致南辕北辙的效果。每个人看待事物,都有自己内心的基准,这种基准会根据个人的长大和经历产生变化。这就使人很容易产生误判。这种误判根据载体的不同,而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效果。一般民众对真相的误判,只会存在于内心,对于他人的影响较小。 而代表着权利的执法者,影响就会非常深远。FBI探员从一开始的先入为主,到后期无罪释放的情况下,还认定朱维尔就是爆炸案的疑犯。可见他对自己的判断是多么的坚信和固执。这种固执体现在了执法者身上,从而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执法者代表着法律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实施着对犯罪嫌疑人的侦查和证据搜索,一旦发生误判,不仅代表着公权力资源的浪费,也会对受害者产生强烈的伤害。 朱维尔从小到大对警察职业有着深深的向往,案件发生后,他明确表示,再也不会寻求加入警察队伍,可见这种伤痕是多么强烈。这既是对现实的讥讽,也是对执法者的一次警示,不要滥用权力和主观意识,这样只会动摇自己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后真相”一词原本用来形容一种不正常的舆论生态,指的是媒体传播主要起到的是煽动情感、强化偏见的作用,其所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客观事实对人们的影响,人们只在意情绪或主张,而不管事实和道理。 换个角度看,大家对于后真相的盲目追逐,帮助了凯西·斯克鲁格的成功,是这种土壤滋生了凯西·斯克鲁格的罪恶之花。这种相互“引诱”,导致媒体人枉顾客观事实是的新闻报道生命这一原则。 在后真相语境下的舆论狂欢,离真相越来越远。大家忽略了对于真相的探求,纵情于情感层次,宣泄着情绪的不满。说白了,后真相在乎的不是真相,而是一阵喧嚣。 反后真相的反击是正面刚,本片中朱维尔和律师的反击首先就从媒体开始,他们闯进报社总部,当面斥责凯西·斯克鲁格的失事报道,拷问她作为媒体人的良心,让报社所有人深感震惊。这其实是一种对现代媒体出于自欲营造后真相的鞭笞。 这种的剖析,放眼当下也是很有现实价值。随着社交媒体兴起,主流媒体变得势弱,而各类“意见领袖”通过隐身的算法,把主观性观点揉进事实推送给大众,而加工过的后真相其背后的目标是觊觎像凯西这样收获自己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难免谣言甚嚣尘上,网络暴力层出不穷。在浮躁的当今社会,如何让真相不被偏见和情感绑架,值得我们每个人理性思考。 总是有人对于真相怀有着坚持,这也是社会的一种自我净化。 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律师在朱维尔身陷绝望的时候出场,如果说朱维尔是爆炸现场的英雄,那山姆洛克威尔饰则是追寻真相的英雄。 当朱维尔和母亲被媒体围堵在自己的小房子里时,山姆洛克威尔闪亮登场,在片中多处着装的细节刻画,比如生活中短裤鸭舌帽,新闻发布会上的正装形象,形成了鲜明的态度对比,既表达了对媒体的各种藐视,也体现了对于法律权威的认可。正是他的坚持,才让真相得到验证,让英雄得到尊重。 这既代表了社会对于公平正义没有缺席,也指出了一种方向,当面临不公时,需要通过一种合理方式进行救赎。 即使朱维尔被蒙冤,也没有真的放弃自己对真相的争取,他机智的寻求了律师的帮忙,也最终在律师的帮助下,一步步的摆脱嫌疑。 他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而是一直以一种理解的姿态对待FBI的调查,这其实也是一种暗指,即使是面对不公,社会框架内的机制足以解决问题,平和有理有据地申辩,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前提。 社会因为真相而产生了割裂,也因为真相的回归得到了抚平和原谅。 朱维尔的母亲在听证会上发表了催人泪下的发言,这是影片的高潮,带领观众到达一种情绪共鸣。 当儿子从平凡的保安到爆炸案英雄,再到爆炸案疑犯,这种人生境遇的落差对于一位老人来说如同坐上过山车一般。 而片中这位英雄母亲以“宽仁”报“怨”,效果斐然。 在新闻发布会上当母亲痛斥遭遇时,事件的始作俑者之一凯西·斯克鲁格流下了忏悔的眼泪。 眼泪既是对真相的拨乱反正,也代表着一个媒体人的良心回归。尘埃落定后,忏悔形成了真相的闭环。 虽然历史真实上的朱维尔在无罪认证后,对多家媒体进行了诉讼。但是影片中,却是通过了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进行了矛盾的和解。 这或许也是导演本身之意,翻起一件旧闻,目的不是单纯翻旧账,而是在时过境迁后,以史为鉴,倡导社会各方在理性范围内检索过去和现在的真相。 对事实全方位的展现是真相的基石。如果社会上的公权力和媒体不能客观的进行360度的调查和客观诠释,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从个人哀歌坠落社会悲鸣。 而对于影片之外的我们来说,意义在于下一个热点事件到来时,一方面需要合理怀疑信息冲击,一方面谨防被情绪裹挟错失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