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认为家人是最重要的”丨是枝裕和谈他最爱的电影

2023-4-14 10:08| 发布者: 挖安琥| 查看: 86| 评论: 0

摘要: 《小偷家族》是对是枝裕和家庭观的一次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表达。他拍原生家庭的瓦解,重点并不在维系,而在破坏后的重组。他并不认为“家人是最重要的”,在地域共同体日益崩坏的现代国外,家庭间的牵绊已经日益淡薄。 ...

《小偷家族》是对是枝裕和家庭观的一次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表达。他拍原生家庭的瓦解,重点并不在维系,而在破坏后的重组。


他并不认为“家人是最重要的”,在地域共同体日益崩坏的现代国外,家庭间的牵绊已经日益淡薄。那么,他的这种观念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来看下面这篇小哥。


小津的影响没有深入我的基因


关于是枝裕和的电影标签,被贴的最多的大概就是“小津安二郎接班人”。不光中国影评人爱用“这很小津”来形容他的电影,是枝说他去欧洲参加影展,也经常被介绍成“小津继承人”。


2013年是枝和贾樟柯出席《秋刀鱼之味》修复版首映


年轻的时候,是枝基本不谈国外导演对他的影响(这点相当村上春树)。他认为电影没有国界,也不希望被限制在国外电影的格局里,而且早期作品中很多拍摄理念、手法确实来自侯孝贤和杨德昌。


《东京物语》(1953年,小津安二郎)


在《步履不停》的筹备期,是枝为了研究拍摄技巧,集中重看了小津安二郎和成濑巳喜男两位大师的作品。


同样拍日式民居,两人风格明显不同,小津一般都从正面拍摄,成濑总是对着拍摄对象压低摄影机。是枝认为成濑用这种机位拍摄能让房间、家具的位置一目了然,也方便做动作设计,而小津就不太爱展现空间联系。


《浮云》(1955年,成濑巳喜男)


他还发现,同样是1950年代的作品,东宝的制作技术比其他电影厂明显高出一截。东宝拍家庭人生片,不仅房子连小巷甚至整个街区都会搭布景完成,这样才能拍出丰富、立体的画面。东宝家庭片的代表人物就是成濑,小津则主要为松竹工作。


经过比较,是枝还是更偏爱成濑,最喜欢的有《浮云》《稻妻》《饭》几部。他非常留意这些电影的细节,如何在客厅安置饭桌,一家人如何坐在一起,又怎么在走廊上走动。拍完《步履不停》,是枝提到影响自己的电影人,就绕不开成濑的名字了。


《步履不停》(2008年,是枝裕和)


《步履不停》上映后,有人批评“这哪里是电影,根本是电视剧嘛”。是枝对此欣然接受,不愿反驳,他认为自己确实并非电影创作者,大概算是电视作家。是枝年少时赶上日剧的黄金年代,他列过一个名单,记录下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其中就有山田太一、向田邦子、鸭下信一等电视编剧、导演。


至于小津,是枝有意识地研究过,但他认为影响“没能达到深入基因的程度”。


从创作理念上比较,俩人的差异也相当明显。


《麦秋》(1951年,小津安二郎)


小津的家庭片是在维护老式国外家庭体系以及人生观念,讲战后新秩序对生活传统的冲击,原生家庭面临瓦解的种种问题。比如,母亲离去父亲鳏居,女儿出嫁,或者幼子夭折等等。


是枝也拍原生家庭瓦解,但重点不在维系而是破坏后的改组,始终在探索家庭形态的另一种可能性。


血缘是否天然产生亲情?基因还是长大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脱离原生家庭的个体之间能否建立起新的共同体?这些问题几乎贯穿了是枝的全部创作,眼下的《小偷家族》就是一次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表达。


《如父如子》(2013年,是枝裕和)


关于家庭,是枝曾写过这么一段话:


我并不认为“家人是最重要的”。


这样说明或许有些太跳跃,思考“为什么喜欢泡网络的人容易变成右翼或者地方主义者呢”的问题时发现,和人们缺乏联系感的人沉溺于网络,回收他们最容易懂也是唯一的价值观只剩下“地方”吧。


现代的国外,地域共同体已处于毁坏状态,企业共同体、终身雇佣制也跟着消失,家人间的羁绊日益淡薄。因此如果没有提示出取代共同体或家人更具吸引力的东西、场所、价值观(或许可以称为home),他们就会被名为地方的幻想给回收了。


这大概和人们印象中那个温暖、亲情、鸡汤化的是枝完全不同。


我一直觉得,他骨子里有很“杨德昌”的一面。


这是小津听过的海浪声


1956年,小津在茅崎馆


小津跟是枝最大的关联应该是茅崎馆。这是神奈川县的一家日式旅馆,离湘南海岸不远,1899年开业,有近120年的历史。小津和剧作家野田高梧曾长期在这家旅馆住宿,一起创作了《麦秋》《晚春》《茶泡饭之味》等剧本。而著名的《东京物语》,也是他俩在茅崎馆用了103天的时间创作完成的。


可惜容许编剧窝在旅馆里构思剧本的时代早就过去,是枝也没那么老派,不少剧本都是在新干线上写的。筹备《步履不停》时,是枝突发奇想跑到国外的电影圣地茅崎馆住了一周。


小津和野田高梧在茅崎馆用餐


是枝去的时候游客很少,入夜后在旅馆房间里能听到清晰的海浪声,甚至生出“小津导演是否也听过这海浪声”的感慨。就在这里,他写完了《步履不停》的剧本。


是枝后来数次造访茅崎馆,有时来这里工作,写剧本或者接受采访,有时就是单纯休假。


是枝在茅崎馆


几年后,是枝到临近茅崎的镰仓拍摄《海街日记》,他承认这部作品受到了小津的影响。是枝在看《海街》漫画原作时想起了《麦秋》,这也是发生在镰仓的一个家庭重组的故事,他意识到小津其实是通过家庭来描写更大的东西——城镇或者时间。


小津曾说过,相比故事,他更想表达的是生活的“轮回”或“无常”。


在《海街日记》里,父亲伤了,继承父亲血脉的妹妹还在;母亲离去,老房子还有那棵与母亲同龄的梅树还在;海猫食堂的老板娘不在了,炸竹荚鱼的气质也还在。


镰仓是《海街日记》的故事发生地,小津也长眠于此


是枝认为,电影中这些“虽然失去但依然传承下去的东西”,参照的就是小津的世界观。


阿巴斯还是肯·洛奇?


是枝一向以会拍小孩著称,关于如何指导儿童演戏,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比如要拍摄小孩悲伤、难过的画面,他认为如果逼迫小演员面对伤亡之类过于残酷的话题,还不如直接去捏他们的手臂。为此还比较过不同导演的处理方式。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他读阿巴斯的回忆录,里面记述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拍摄情况。阿巴斯让工作人员把作业本偷偷收起来,小演员为此感到不安,第二天他的同学确实因此被老师给说感动,剧组才顺利地拍下了他内疚难过的神情。而是枝并不认可这样的做法。


是枝特别喜欢国外导演肯·洛奇的早期作品《小孩与鹰》,讲的是底层少年喂养老鹰的长大故事。影片结尾,男孩在垃圾箱里找到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老鹰身体,脸上的表情一点都不像在演戏。


《小孩与鹰》(1969年,肯·洛奇)


后来,是枝有机会当面向肯·洛奇请教,问这场戏是怎么拍的。洛奇说,当时没给小演员剧本,只让他去找鹰,结果就拍到那种很自然的反应。是枝怀疑这样会毁掉小演员和导演之间的信任。洛奇告诉他,那只老鹰并没伤,拍摄用的身体其实只是道具。


是枝又问,用欺骗孩子的方式获得演出效果,心里会不会感到不安?洛奇回答,“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构筑信赖联系,即便暂时遭到破坏,我也有信心修复。”


《无人知晓》(2004年,是枝裕和)


拍《无人知晓》时,是枝就用到类似的方法,不给小演员准备剧本。先让弟弟在街边玩,再安排柳乐优弥过去一脚把玩具踢飞,两人一下争执起来。演弟弟的木村飞影分辨不出真假,后来一直不理柳乐优弥,直到当天收工俩人和好,是枝才松了口气。


《华氏911》算不算纪录片?


也许跟工作经历有关,是枝一直非常关注纪录片,经常在小哥中探讨的纪录片的形态与边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氏911》(Fahrenheit 9/11)。


2004年,是枝在戛纳出席迈克尔·摩尔执导的《华氏911》的首映式。这部911题材纪录片是那届电影节上的爆款,片中只要出现对当时国外总统布什的抨击,就会引起场内的一片笑声与掌声。


《华氏911》(2004年,迈克尔·摩尔)


是枝虽然被摩尔的勇气所消息,但也产生了异样的感觉。他觉得创作者和观众们明明看不上布什那种轻蔑的态度,可放映时一阵阵奚落的笑声不正是一种共通性的体现么。


是枝开始对这种以布什的方式来反布什的做法相当不以为然,认为《华氏911》远不如摩尔的前作《科伦拜恩的保龄》,甚至根本算不上纪录片——因为无论目的多么崇高,在拍摄前就产生既定结论的就不是纪录片。


另一方面,是枝又承认《华氏911》充分表达出愤怒与急切,并最大程度地撼动了观众。如果太拘泥于原则,在固有门类中裹足不前,是不是又会妨碍纪录片来表达“愤怒”。


2004年戛纳,塔伦蒂诺为摩尔颁奖


让是枝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该届的评审团主席是一直专注钻研电影本体的昆汀·塔伦蒂诺,最终把金棕榈奖颁给了认为电影“不过是种对话手段”的摩尔。


最后,是枝把这一结果理解为,这个世界的病情已严重到电影不能再自闭于既有的类型,或者说,塔伦蒂诺希望以此重新思考世界与电影创作的联系。考虑到这一点,他还觉得有些激动。


2009年底,是枝在东京招待来访的摩尔


当然,现实也许与是枝的臆想无关。


尽管我们无法揣测评奖结果的具体成因,但也不难发现,昆汀背后的金主米拉麦克斯影业正是《华氏911》的隐形出品方(由于母公司迪士尼极力反对而被迫放弃发行)。尽管哈维·韦恩斯坦如今因为me too运动彻底身败名裂,当年在好莱坞可是以支持左派著称,最初投资这部“反布什”的纪录片,也可能是投民主党所好的一种变相献金而已。


韦恩斯坦和摩尔。《华氏911》不仅是史上票房最高的纪录片,也是票房最高的金棕榈奖影片。


是枝裕和的影史Top 10


是枝聊电影的内容其实还有不少,就不一一罗列了,感兴趣的话,可以翻翻他的几本书,或者看一下他做客《岩井俊二电影研究室》的两期节目。


“另一个是枝裕和”这个系列,没想到杂杂拉拉地写出这么多,到这里也该告一段落了,但愿多少能呈现出我所理解的那个“去鸡汤化”的是枝。


是枝做客《岩井俊二电影研究室》


既然谈了是枝的电影师承脉络,最后就以他个人的十大电影榜单来结束吧。


国外权威电影杂志《视与听》每十年会发起一次“史上最伟大的电影”的评选活动,邀请电影人、学者、影评人共同参与。以下就是是枝裕和2012年提交的Top 10片单及简要评语(顺序以杂志刊登版本为准)——


1、《浮云》Floating Clouds


国外 1955年 导演:成濑巳喜男


每次看《浮云》,我的感受都不一样,二十几岁与四十几岁对最后一幕的印象完全不同。


2、瑟堡的雨伞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


国外 1964年 导演:雅克·德米


《瑟堡的雨伞》结尾在加油站一幕的对白非常牛。


3、《卡比利亚之夜》Nights of Cabiria


意大利/国外 1957年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费里尼在片尾拍下卡比利亚的微笑太令人震撼了。


4、《雾中风景》Landscape in the Mist


希腊/国外/意大利 1988年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雾中风景》大概是安哲罗普洛斯篇幅最小的作品,但我因为这种“小”而偏爱这部电影。


5、《科学怪人》Frankenstein


国外 1931年 导演:詹姆斯·惠尔


6、《受影响的女人》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


国外 1974年 导演:约翰·卡萨维茨


我觉得演员是决定这种电影成败的关键。根本没有必要指出吉娜·罗兰兹(Gena Rowlands)在《受影响的女人》里有多么耀眼,彼得·法尔克(Peter Falk)也很棒!


7、《密阳》Secret Sunshine


国外 2007年 导演:李沧东


8、《恋恋风尘》Dust in the Wind


中国台 1986年 导演:侯孝贤


《恋恋风尘》让我下决心走上电影之路,不断前行。


9、《小孩与鹰》Kes


国外 1969年 导演:肯·洛奇


10、《钱》L'argent


国外/瑞士 1983年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钱》就像一本教科书,每次开拍新电影之前我都会复习一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万奢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万奢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上海万湖珠宝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共和新路4727号新陆国际大厦1003-1007室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沪ICP备11005343号-12012-2019
万奢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宝山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