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要论起民国文学思潮中的领军人物,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胡顺应该也能被算在其中,可惜胡适次子就没有胡适这般好运,岂但终身不曾与人结为秦晋之好,三十六岁时就亲手了却了自己的生命。且自尽之时,身旁也无家人陪伴,堪堪是“千里孤坟,无处话苍凉”。 用我们往常的眼光看待,三十六岁正处于一个男子最好的年华,那么胡适之子胡思杜在他那短暂的终身当中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困苦与不堪致使于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 胡适 患有肺病,停学在家 胡适与同乡江冬秀终身育有三子,胡思杜排行老二,而胡适为表白与恩师杜威之间的深切友谊,故将次子取名为思杜。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胡适对次子思杜也曾是寄予了厚望,希望日后孩子也能如自己所盼望的那样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只可惜适得其反,次子思杜自小便体弱多病,经常停学在家。 而在抗战开端后,胡适赶赴美国任民国驻美大使,自此胡适便与次子分别两地。胡思杜留在国内与母亲江冬秀一同生活,但母亲江冬秀整日沉溺于牌桌之上,对孩子的学业不甚上心。恐次子将功课落下,胡适还将学生罗尔纲请来为自家儿子讲授功课。 但彼时,次子思杜已将学业大幅旷费,并染上了不少恶习,亡羊补牢已为时晚矣。 飞往美国,难成大器 1941年,见次子的学业难有起色,胡适便决议托人将胡思杜带到了美国,并让胡思杜入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就读历史。但胡适的一片苦心却并未得到回报,胡思杜在美国连续就读了两个学校,却连一张毕业证书都不曾拿到。 据罗尔纲后来回想,胡思杜之所以未能胜利毕业,全因与一些朋友交往过密,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虚度了大好时光。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界的要素关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庞大! 到往常,我们也都能看到不少关于年轻人误入歧途的痛心报道,而孩子之所以走上歪路,大多也是由于交友不慎。大约胡适见到次子如此容貌也是内心哀戚的吧。 胡适和江冬秀 仓促回国,浪子回头 1948年夏天,胡思杜万般无法之下只得随着胡适的朋友灰溜溜地回到了国内。胡思杜回国之后,许多人看在胡适的面子上,虽无毕业证书在手,也有不少大学向胡思杜抛出了橄榄枝,想要请胡思杜去大学任教,但这些央求皆被父亲胡适以思杜学业未成,不是研讨学问的人才的理由给通通挡了回去。 或许是不喜次子无所事事的颓败容貌,胡适将他布置到了北大图书馆工作。或许是遭到了书籍的熏陶,胡思杜一改昔日常态,还有了将这馆内图书读透的架势。 如此上进,胡适的心里也感到了一丝安慰,深感多年的用心栽培在今日也算是有了些许回报。似乎这一切都在往着人们所预想的方向慢慢驶去,但在这看似宁静的局势之下,却有一股暗流在缓缓涌动。 局势陡转,执意留下 1948年12月,北平局势翻涌,解放军兵临城下,胡适坚决了内心选择:分开大陆,去往美国。可在此时,次子思杜却不愿随着父母一同前往美国,执意留在北平。 见儿子如此执拗,胡适也只得尊重他的决议,而母亲江冬秀心下伤感,不愿与骨肉分别,但最后也还是给胡思留下了一些金银细软,只说若是儿子与别家姑娘看对眼,这些金银细软怕是也能派上些用处。 大约这时,胡适夫妇也不曾想到,这是见次子的最后一面了罢。1958年,胡适夫妇决意定居台湾,终生未回北平。而这也就是胡思杜自尽时,父母亲也未能在身旁陪伴的缘由。 为求自保,痛批父亲 新中国成立之后,胡适却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人人避之不迭的“人民的敌人”,胡思杜由此遭到牵连,或许是为了自保,胡思杜竟做出“大义灭亲”的壮举,在报刊上发布了《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一文,厉声呵责父亲胡适是“帝国主义的走卒”等等粗鄙之语。 此文一出,在国内外也是惹起了不小的震动,自然连胡适都知晓了次子干出的惊天壮举,或许是怕他人看了笑话去,胡适对此事仿若听而不闻,只是将关于此事的报道贴于日记当中。 都说大义灭亲是个贬义词,只不外在那特定的时期背景之下,似乎也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胡思杜做出此举,内心怕也是不忍,只因形势所逼,但究竟是伤了骨肉亲情,胡适怕是做梦也想不到,批判自己最狠的不是旁人,竟是自己破费诸多心血,盼有所成的小儿子,真是令人可悲可叹。 影响甚大,婚姻未果 饶是胡思杜坚决不移地与父亲划分了明白的界线,可在他人看来,你胡思杜仍旧是敌人的后代,依旧是被人所不齿的。如此也就为胡思杜终身不曾与人婚配埋下了伏笔。据传,胡思杜曾有一个在贵阳的女朋友,但不知是何缘故,最后两人也落得个各奔前程的结局。 而由于胡适后代这个特殊的身份,也就没有人愿意将掌上明珠嫁于胡思杜。就算是相亲,在知晓胡思杜的出身之后,也只能敬而远之,生怕被有心人给指责了去。而这也就是胡思杜终身孤苦,无所依托的缘由之一。 这是时期的悲剧,同样,我们也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关于那些将胡思杜拒之门外的人横加批判。倘若易地而处,置信大多数人也无法真正摒弃胡思杜这一层绕不外的出身,毫无芥蒂地接受他吧。 希望破灭,含恨自尽 1957年,又一政治运动东山再起,情路多舛的胡思杜本想在事业上大展拳脚,趁着“鸣放”的浪潮,向所在的院部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变革的倡议,可谁知提出的意见还未被采用,他就遭到了当时的反右积极分子的严重打击,至此,胡思杜被牢牢钉上了右派的标签。 理想的残酷与内心的愤懑每时每刻都在胡思杜的内心来回撕扯,被视为右派份子的他究竟因不堪忍耐他人无休止的辱骂与批判,终于选择在1957年9月21日的夜里失望地终了了自己的生命,享年三十六岁,自杀时无妻无子无父无母,十分凄凉。 我们常说只需对处于失望困境之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就能够从这种负面心情中抽离出来。但胡思杜到死都没有等到那只能够拉住他走向深渊的那只手。 临死之时,都未能见到亲人一面,而由于自己的出身,他人简简单单便能寻得的闺房之乐也如天边的云彩普通可望而不可及。胡思杜这终身可真算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落得个无家无室的悲苦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