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3月,又一个苏维埃政权在中欧国度匈牙利成立。在此之前,1917年的俄国十月反动和1918年的德国十一月反动,均打击了中东欧的资本主义权力。而匈牙利反动的爆发,无疑加剧了英法等老牌西方资产阶级国度的恐惧。为了歼灭这一重生的苏维埃政权,英法等国采取了包含笼络、分化、武装干预等各种伎俩。最终,到1919年8月,由于英法撕毁休战协议,加之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分离绞杀,匈牙利苏维埃政权宣布消灭。 匈牙利苏维埃国度,崛起于一战终了后的紊乱时期。1918年,多民族的奥匈二元帝国,在战争的外部破坏、以及民族主义运动的内部耗费下,崩解为数个民族国度。奥匈帝国战败解体后,匈牙利作为昔日“奥匈二元”的其中之一,自然遭受了协约国列强的“重点关注”。为了最大水平地削弱匈牙利和马扎尔人权力,英、法、美等国鼎力推行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准绳,倡导匈牙利广袤疆土内的少数民族,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自治,或者痛快自立建国。 与此同时,在奥匈帝疆土崩瓦解后,卡罗伊伯爵成为了匈牙利新政权(匈牙利第一共和国)的首领,但由于他未能处置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遂越来越难以得到支持。更严重的是,协约国对匈牙利步步紧逼。1919年3月20日,协约国向匈牙利发出最后通牒,请求匈牙利在4月1日前,割让2/3的疆土,以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之间树立缓冲区。在内忧外患的分离打击下,卡罗伊黯然下台,而匈共党人库恩·贝拉由此执掌政权。他执政后,效仿苏俄方式,树立了苏维埃国度。 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宣布成立,这是历史上再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由于稳定苏维埃政权是十万火急。所以库恩·贝拉大刀阔斧地中止了社会改造。军事上,苏维埃在学生、工人中招募牢靠的士兵,以苏俄红军为模版,树立了匈牙利红军,以替代旧有的资产阶级地主式军队。经济上,苏维埃推行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进步工资水平以及8小时工作制等政策。得益于这些变革,重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宽广底层民众的反对。 但是,匈牙利上层社会普遍抵触变革。与此同时,匈牙利苏维埃政权的兴起,也惹起了协约国的恐慌。1919年4月16日,法国教唆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从东、北、南向匈牙利发起进攻。当时,匈牙利苏维埃只具有5万军队,初建不久、配备缺乏;而各方干预军却集结了15万兵力,锻炼有素、有备而来。同时,匈牙利国内的旧权力,也对苏维埃政权持敌视态度。在严峻的形势下,匈牙利大片疆土沦陷,罗马尼亚干预军以至进抵距布达佩斯不到100公里的中央。 鉴于这种状况,库恩·贝拉认识到此前的部分举措过于激进,遂改动了斗争战略。例如,4月下旬,库恩·贝拉请求宣传部门减少运用“扞卫苏维埃”之类的口号,转而运用“为匈牙利祖国而战”、“为马扎尔民族而战”等各阶级更为通用的口号。这些措施果真起到了效果,不久之后,大批原帝国军士兵纷繁积极参战,包含霍尔蒂在内的旧官僚也同意与苏维埃协作。在此状况下,匈牙利红军的范围疾速扩展。5月份,匈牙利红军的兵力抵达20万,反攻干预军的条件曾经成熟。 5月中下旬,匈牙利发起全面攻势。马扎尔族人本就是剽悍尚武的民族,而在保家卫国思想的加成下,他们的战役力得到了极大水平地强化。这时,匈牙利选择将斯洛伐克地域(历史上长期是匈牙利权力范围)作为主要突破方向。而由于兵力增加、战役力提升,匈牙利军队连战连捷,不只屡败捷克干预军,收复了此前丧失的疆土,还反攻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并在斯洛伐克树立了苏维埃国度。这一阶段的军事胜利,让匈牙利苏维埃政权进入到了鼎盛时期。 此时,捷克干预军连战连退,罗马尼亚干预军也屡战不胜,英法试图削弱匈牙利的战略目的落空。依照传统战争的点到为止准绳,协约国集团事实上曾经输了。但足智多谋的英法等国,不甘心就此失败。为了争取喘息的时间,法国总理克里蒙梭亲身向匈牙利发出照会,表示愿意中止“和谈”。克里蒙梭请求红军从斯洛伐克撤离,而作为交流条件,他保障罗马尼亚干预军也会后撤。思索到大战刚过,国内凋敝,库恩·贝拉等人接受了这个“停火协议”。 众所周知,打仗最艰难的不是向前冲,而是向后撤。撤军命令下达后,红军官兵们眼看战役得来的成果白白丧失,无不士气低落。与此同时,协约国也不恪守规则,而集中优势兵力重新发起攻势。更严重的是,此前宣布同苏维埃协作的霍尔蒂等实权派,也调转了枪头。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匈牙利百战百胜,逐步无力抵御。而此时的苏俄虽有意支持匈牙利,但无法深陷苏波战争的泥潭,而无法派出军队。当年8月6日,库恩·贝拉宣布辞职,并逃亡海外,树立仅130多天的苏维埃政权也宣布消灭。 简单来说,库恩·贝拉中了协约国的缓兵之计,错误公开令中止战役并后撤,而招致了苏维埃政权的消灭。1920年,英法协约国为了削弱匈牙利,遂勒令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强迫匈牙利割让70%以上的疆土。但是,这一条约却在匈牙利人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因而在二战时期,匈牙利走上了跟随德国的道路。 参考资料:《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史》、《匈牙利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