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链!从缺芯看全球产业链的深度捆绑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袁凯 相互成全2020年末以来,国际、国内,汽车、手机,芯片代工厂多条线索彼此牵连,相互成全,勾勒出深度捆绑的全球产业链。摄影 宁颖 “固然我们正在尽一切努力加大产能,但芯片短缺的问题可能会持续到明年。” 这是全球第一大晶圆代工厂台积电在2021年缺芯冲击下,对全年芯片产能的研判。 往常,全球芯片供给正在恢复。10月13日,台积电发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讲演,公司三季度完成销售收入6131.4亿元台币,同比增长47.9%,环比增长14.8%。在当日下午举行的法说会上,台积电总裁魏哲佳表示,台积电的产能应用率在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将有所降落。 “当前跨国车企的芯片短缺,主要是由于供给缺乏和产业链不灵活。”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以为,“汽车行业的芯片短缺问题应该会在今年年底得到缓解。” 从“缺芯”大潮汹涌,到往常芯片产能逐步恢复。2020年末以来,国际、国内,汽车、手机,芯片代工厂多条线索彼此牵连,相互成全,勾勒出深度捆绑的全球产业链。 国际分工明显,“缺芯潮”有迹可循 芯片行业具有高度全球化特征,任何一个环节的动摇都将影响全产业链的稳定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讨所副研讨员李先军表示,从当前全球竞争格局看,欧美日居于主导位置。在传统全球大分工下,美国不时朝价值链两端转移,构成在设计、设备、资料、EDA软件等高附加值环节和范畴的有效控制;日本则在遭遇美国打击下逐步转向更为荫蔽的资料、设备范畴规划;欧洲在设备、设计、资料、IP核等方面具有强大影响力;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域则承接全球产业大转移,构成在制造、封测环节的强大竞争力;中国大陆也在全球产业大分工中进步了在封测和制造环节的市场份额。在正常的全球大分工下,固然我国在自主可控才干和高附加值环节竞争力弱,但依然可支付溢价采购芯片。 从无到有,一枚芯片在大约25周的时间里,得以旅游全球近半国度,痕迹明晰地被烙上各个国度的印记。明细分工、层次明显的芯片制造过程决议了任何一个环节的变更,都将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影响。美国干预全球芯片产业次序的大背景下,全球疫情、日本地震和火灾、德州狂风雪、中国台湾地域缺水缺电地震等部分冲击相互叠加,“缺芯潮”在所难免。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相互依存、体系紧密的全球产业链体系,有效扩展并深化分工、提升专业化水平、降低买卖成本、拓展市场空间的同时,也使其抵御潜在风险的才干削弱。李先李先引见,分工的结果是各国放弃产业链部分环节或部分产业,必定有得有舍。特别是在遭遇贸易同伴封锁或自然灾害冲击时,损失尤为明显。这也是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国度也会面临“缺芯”问题的缘由。 值得留意的是,近几个月来地缘政治问题在芯片范畴上的呈现,使得整个芯片行业变得愈加复杂。中国则正从政策、市场、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不时强化自身所长,增强抵御潜在风险的才干。 政策层面上,2020年,国务院相继出台《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展开若干政策的通知》,分别从财税、投融资、研讨开发、进出口、人才等推进芯片产业展开。2022年3月,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多部委分离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享用税收优惠政策的集成电路企业或项目、软件企业清单制定工作有关请求的通知》,为芯片产业展开提供税收优惠的重要支持。 芯片行业上,2021年,海思半导体、紫光展锐、中芯国际等上下游产业链公司与清华、北大、国防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华为、小米、中兴通讯、阿里巴巴等终端需求企业共组全国集成电路规范化技术委员会,树立芯片技术创新的“中国规范”,与让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成呼应之势。 汽车与手机,芯片的争夺战 “缺芯潮”一度恶化的缘由,在于汽车与手机对芯片的争夺。 汽车是芯片的重要应用点。据了解,传统燃油车的芯片数量约在500至600个左右,而随着自动驾驶、新能源等功用的增加,往常高端汽车的芯片数量抵达了1000至1200个,对芯片的需求更为激烈。据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谈民强引见,汽车芯片大致可分为计算芯片、控制芯片、功率芯片、感知芯片、驱动芯片、存储芯片、电源芯片等7大类,细分型号多。依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2022年4月发布的讲演显现,2021年汽车用芯片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的份额高达12.4%,成为仅次于计算机(31.5%)和通讯范畴(30.7%)的第三大重要应用范畴。 从2020末开端,大众、丰田、本田、日产、福特等多家汽车公司先后宣布停产或减产计划,缘由无一例外地指向缺芯这个大问题。而这,也是汽车厂商的“自食其果”。2020年初,汽车厂商在疫情的冲击之下被迫调整销售预测,向代工厂提出减产请求。与此同时,为应对美国政策对集成电路产业链冲击的不肯定性,国内外各大手机制造商加大高端制程芯片备货,锁定了台积电等代工企业的长期订单,晶圆代工厂产能进入高度饱和状态。供给商会如何选择,了如指掌。 而随着汽车展开态势好转,在2020年末汽车芯片呈现短缺时,市场中已找不到剩余产能。“汽车芯片供给特别是高端的MCU、SoC面临史无前例的产能缺乏问题。”李先军说。 当汽车行业开端显现出复苏趋向之时,在芯片的争夺战中,他们曾经追不回曾经的订单了。 国产芯片迎导入机遇期 固然结构性供给缺口依旧存在,但业内普遍以为,整体性缺芯曾经得到缓解。 万和证券研讨员朱琳以为,2020年9月至今,在供需错配的影响下,电子行业阅历了“芯片荒-结构荒-去库存”的量价关系变动,当前存储芯片和微控制器芯片价钱、交期的下跌和行业库存的高企,基本考证了电子行业整体进入下行阶段,缺芯整体得到缓解。 另一方面,车载芯片的库存也向好展开。公开信息显现,日本瑞萨电子、德国英飞凌科技、荷兰恩智浦半导体、瑞士意法半导体4家企业的2022年4-6月库存周转月数平均为3.48个月,与2019年的年均3.51个月基本持平。这也意味着,始于2020年末的“缺芯潮”正趋于改善,车企能够稍缓一口吻。 值得留意的是,与此同时,国产芯片迎来了新机遇。 半个月之前,中国大陆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晶合集成”科创板IPO注册申请获批。这家由合肥建投集团与台湾力晶科技合资树立的芯片代工企业,同时取得了兰璞创投、海通开元、中金公司、集创北方等机构的投资。 中芯国际也在8月26日公告,公司拟树立12英寸晶圆代工消费线项目,产品主要应用于通讯、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等范畴,拟选址天津西青开发区赛达新兴产业园内。项目投资总额为75亿美圆。 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统计,自2020年开端到2024年为止,将有60座12英寸晶圆厂新建或扩建。在这60座12英寸晶圆厂当中,位于亚洲的抵达44座,位列第一。 德邦证券也在其研报中以为,全球芯片供给链尚未完整恢复,这致使下游需求方选择国产厂商产品以处置部分十万火急,为国产芯片企业提供了绝佳的导入机遇。在得到客户考证经过并大范围放量后,国产芯片厂商将进一步稳定其行业位置,完成更高的国产化率从而持续本土化趋向。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1月上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