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抢先的淮北地域,为何在唐宋之后逐步衰落?

2022-11-19 09:38| 发布者: fuwanbiao| 查看: 352| 评论: 0

摘要: 一位外国学者曾写道:“中国北部地域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每年吃不上一两顿米饭。”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也提及,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开业帝王再怎样凶猛,生在北方,那都不是吃米长大的命,只能啖馍馍。 ...



一位外国学者曾写道:“中国北部地域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每年吃不上一两顿米饭。”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也提及,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开业帝王再怎样凶猛,生在北方,那都不是吃米长大的命,只能啖馍馍。


影视剧中的刘邦。来源/《楚汉传奇》截图


学者无论中外,均以为淮河是水田与旱田的自然分界线:穷山恶水的淮北,是种不出米来的。


但史学家总想试图从汗牛充栋的史籍中寻回千年前的淮北。“沂州东南芙蓉山下,有湖溉田数千顷,香稉亩钟,古称琅琊之稻”(《禹贡·锥指》),彼时的淮北徐州土膏微润,草木滋生(“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尚书·禹贡》),是九州中除雍州外最肥美之地。在唐宋以前,淮北也可称得上是鱼米之乡。


但这块土地怎样就从沃土到瘠薄了呢?历史上到底发作了什么?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淮北,指淮河以北地域。从天文位置上看,淮河处于我国的中部,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听说,起初依照方位其被称为中河。但中河丰饶秀美,浩荡不歇,人们慢慢觉得“中河”一名未能道尽其意蕴,故以“水”与“隹”(短尾鸟)兼并,一说取“淮水美如鸟之短尾”之意,另一说指“河边生存的短尾鸟”。总之,谓为“淮水”。


清代淮北各县天文位置图。来源/《被牺牲的“部分”》配图


淮北地域的传统农业倚靠黄河流域,在封建社会较早展开起来,开封、洛阳等古都均在黄河与秦淮区域之间。


有人依据文字训诂,以为水稻是7800年前在鲁南、苏北等地首先培育而成,近些年,学者们又在淮河流域贾湖等遗址中出土距今7000-8000年古稻谷(米)等物。可见,在7000年前,淮河流域应已普遍控制稻作栽培技术。


稻穗。摄影/健忘的行摄世界,来源/图虫创意


在汉代,淮河流域的开发进入鼎盛时期。汉初时只需600万人口,但两百余年后,到汉平帝元始二年,人口增加到5900多万,增长近十倍。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以黄河流域三河地域为中心的农业消费也逐步扩展到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的豫、兖、徐平原。


淮北平原的麦田。摄影/爱摄影的鹿鹿哥,来源/图虫创意


平原广大,田畴广布,适种五谷,包含淮北在内的黄淮平原在两汉时期便已是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区。那时还没有淮南地域什么事,更不用提长江流域。“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史记》),长江以南地域在汉代以前还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


而东汉后,淮河流域的农业展开开端变得迂回起来。


一路向南,淮北的衰落


淮河不时是历史上重要的南北政治分界线,一到团结时期,更成为“南北争夺天下的要冲地”。有学者据《中国历代战争史》等资料统计,我国历史上著名战争有200余次,发作在淮河流域就有近1/4,譬如著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地图。来源/《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淮北地域在汉代有所展开,但在三国鼎立时又阅历了不小的挫伤。由于连年征战,人口大量减少,农田逐步荒芜。东晋时已是“颍川、汝阳荒残来久,流民分散”。(《黄淮海平原垦殖史略》)统治者虽有意扶持,却难免处于重复受伤的状态。


影视剧中的战争局面。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随着北方频繁战乱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南迁,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开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域展开。加之隋开运河,贯串南北,联通江、淮两大水系,“江淮熟,天下足”,江南逐步成为与淮北比肩的存在,以至呈现反超。唐代韩愈曾提到:“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送陆歙州诗序》)


江南水乡。摄影/城森创意,来源/图虫创意


而淮北地域汴河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运输线,埇桥作为运河的咽喉,成为“舳舻之会”。固然江南展开起来,但淮北也不差,依然是“土沃民伙,有鱼稻之饶”(《颍州府志》),“淮海维阳,物华天产,未觉输京洛。”(宋刘子寰《醉蓬莱》)。难怪民谚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要说淮北的真正衰落,应始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无论是政治经济位置,还是生态环境,淮北均不复当年风采。


靖康之变后,宋高宗建南宋。而金军再次进攻,高宗却没有对立金朝的决计,免职了重整朝纲,以图抗金的李纲,拒绝宗泽要他回汴梁(今开封)掌管大局的央求。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忧愤而死,高宗派杜充接手了开封府的防务。金军一听宗泽死了,立刻决议挥兵南下。


而杜充这人是个经不起事的。他自诩“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一副战神附体、定将敌军打个落花流水的气度,而金军一来却不敢与之交锋。眼看金军马上就要杀到自己的地盘,他“急中生智”,想到一个自以为极好的计策:“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宋史》),等候看到黄河水把金军全部冲走的美好画面。


杜充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精忠岳飞》截图


此举非但没能阻止金军,还淹死当地庶民20多万人,因颠沛流离和瘟疫死亡的人数是其数倍。更令人无语的是,“黄河自此不复古道”,黄河南泛夺淮,汴河废弃,整个淮河水系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


曾丰饶繁华的淮北,成为金的边沿地域、宋的荒弃之地,双方均无意管理。尔后,淮北再也没有中兴过。


洪水众多,沦陷的淮北


1194年,黄河决口,随后分为两支,夺淮入海。金王朝把义务推到都水监身上,以掩天下耳目,对黄河决口置之不理,任其众多。出身于游牧民族的元代统治者更对淮北水利的投入不感兴味。


尔后,黄河夺淮的形势一发不可收,据不完整统计,从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5年间,淮河流域共发作316次范围较大洪灾,平均每2.4年发作一次。唐宋以前的小湖群,在黄淮合流、水位抬高的情形下连成一片,集聚成湖。


有学者以为,淮北后来的水祸与明清“弃海运、行河运”这一错误决策也脱不了干系。


历史上的黄河夺淮。来源/国度档案


永乐十三年(1415),会通河畅通后,明代官员王在晋极力推崇河运,以为海运是极具风险的。利玛窦写道:“惧怕海洋和侵扰海岸的海盗,在中国人的心里是如此之根深蒂固,致使他们以为从海路向朝廷运送供给品会更风险。”


实践上,在明廷弃海运时,中国海运的技术和条件都已十分红熟,可谓无可匹敌。那时正是郑和下西洋如火如荼之时,其中最大的宝船长44.4丈、宽18丈,宝船上的距离舱、尾舵及均衡舵,直到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才传到欧洲。有人曾想象,若是达·迦玛与郑和的船队相遇,世界历史或将是另一番局面。


影视剧中的郑和下西洋。来源/电影《大明风华》截图


海运停废后,有明一代,不时有人提出河运与海运并举的倡议。1572年,有人央求做个实验,取得了圆满胜利。明廷正打算每年定例实验时,第二年海船便遭狂风雨攻击,这下谁也别提海运了,谁提跟谁急。


关于“弃海运、行河运”给明清两朝构成了多大的财政糜费、运输风险,以及如何使中国忽视海军树立、从航海强国变为被海洋所丢弃的衰落帝国,都且按下不表,维持河运给淮北构成的生态灾难是不可估量的。


万历七年(1579),潘季驯大筑高家堰竣工。为了增强清水对黄河泥沙的冲力,潘季驯设计增筑高堰不使淮水东溃,将大涧、小涧等原来的出水口全部闭塞,人工蓄积的淮水与黄河水合力冲刷黄河带来的泥沙,以避免海口淤塞,运道才干通畅。这就是治黄史上著名的“蓄清刷黄”“刷黄济运”之策。


潘季驯治河时洪泽湖与明令禁陵表示图。来源/《被牺牲的“部分”》


起初确有效果,泥沙的冲刷才干得到了极大进步,但祸害却从未见少。次年便有人上书说泗城内水深数尺,街巷舟筏通行,房舍倾颓,乡村更是一望如海,请求决放高家堰。但是潘季驯的治河方略却长期被治河者奉为圭臬,靠着代代接力,在简直没有落差的淮河中游平原地带,人工建筑了巨型水库洪泽湖。


潘季驯的观念能耸立不倒,全仗他的顾全“大局”。关于泗州人而言,生死存亡是大事,但与维系京师及北部的粮食供给,保障国度正常次序的保运保漕相比,泗州成了“部分利益”,再没有什么比运河畅通更重要了。假如非说泗州还有什么值得明廷眷念或惹起关注的,只能是明祖陵了。


“中间最所耸动人者,云祖陵松柏淹枯,护沙洗荡二句。臣读之不胜骇汗。”在潘季驯的奏疏中能够看到,泗州被淹了他没有动摇,淮扬被淹了他也没有动摇,但是明祖陵前的几棵树被淹了,他慌了。“祖陵水患为第一义,次之运道,又次之民生。”(《部复分黄导淮告成疏》)


清朝依然采取的是明代“抑河夺淮保运”的措施,致使淮河中下游水患加剧,成为被牺牲的地域。而明祖陵再也无法成为泗州的包庇,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城终于被沉于洪泽湖中。


康熙招诸王大臣议黄河水患之事。来源/《雍正王朝》截图


中国第一条全面管理的大河


1938年6月9日,为了阻止日军行进,蒋介石再次决黄河。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虽突破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为扞卫武汉争取了时间,却使黄河再次夺淮长达9年,淹没淮北地域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构成89万人死亡。


花园口。摄影/连小北与刘小南,来源/图虫创意


据洪泽湖畔一位在当年洪灾中幸存下来的老人叙说:“船在大水上漂,没个落脚的中央,没有火,没有柴,没有粮,人饿得趴在船上起不来。那时这里像大海一样,没边没际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河管理终于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


1950年夏天,一场暴雨攻击了淮河中上游地域。7月20日,华东防汛指挥部的紧急申报送到毛泽东眼前:“正阳关以上右岸已全部漫决,正阳街上水深数尺,灾面极广,阜阳区全淹六百万亩,半淹七百万亩,宿县区淹五百一十七万亩,滁县区淹三十万亩,蚌埠淹十万亩,共约一千九百二十余万亩。”(1950年7月18日《皖豫水患状况讲演》)


毛泽东题词。来源/《红色档案》截图


毛泽东当行将电文转送周恩来,并指示:“除目前防救外,须思索根治措施,往常开端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范围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让有关人员讨论“目前防救”与“基本导淮”两问题。周恩来即刻调拨三千万斤粮食救急,增派车运班次分散灾民,一面谐和部署救灾的各项细节,一面开端筹备根治淮河的计划计划。


毛泽东64天4次指示,敦促早日勘测、早日开工,号召苏、皖、豫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9月12日,在周恩来直接指导下召开的为期19天的治淮会议终了,肯定了治淮的基本方针“蓄泄兼筹”,并制定了管理淮河各方面协同的计划和治淮步骤。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管理淮河的决议》。


1950年冬季,在各地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有80万民工投入到治淮工地上,仅用了80多天的时间,就建成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从1950年到2020年,治淮70载,国务院召开12次治淮会议,对淮河管理做出一系列严重决策部署,多次掀起治淮热潮。淮河由此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管理的大河。


淮河。摄影/阿陆PHOTO,来源/图虫创意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国初期毛泽东的这一号召,经过代代中华儿女的斗争,已成为沿淮两岸人民为了美好生活的斗争目的。千百年后,我们终于又能够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万奢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万奢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上海万湖珠宝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共和新路4727号新陆国际大厦1003-1007室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沪ICP备11005343号-12012-2019
万奢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宝山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